上海“路線圖”:走向全球科創中心
- 發佈時間:2015-05-27 02:31:2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 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於“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中央點題,上海給出了“可操作管用”的路線圖,並強調能落實落地。
集聚創新人才、激活創研院所、扶持創投機構、搭建創業平臺……黃浦江畔,新一輪浪潮正在涌動。5月25日,中共上海十屆市委八次全會召開,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下稱《意見》)。科技創新成為上海未來應該依傍的“主動力”。
“一切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摒棄,一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都要大膽革除,一切束縛創新創業創造手腳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徹底改變。”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強調。
明確“由誰創新”“動力哪來”“成果如何用”
曾經,上海為何出不了馬雲的討論火熱一時。網際網路席捲下的這些年,“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都不在上海,這令很多人耿耿於懷,甚至因此唱衰上海未來。上海自己也曾受困于“BAT之問”。昔日錯過BAT,的確是上海的遺憾。但今天的上海必須跳出這個框架。
上海的轉型迫在眉睫。進入21世紀以來,上海發展的土地、環境、人才約束日益加大,經濟增長“減速換擋”。2008年,上海的GDP增速回落到9.7%,延續16年的兩位數增長就此終結。而到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7%。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上海用“壯士斷腕”來釋放出轉型空間,重構城市發展動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何謂“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韓正解釋説,一要具有全球影響力,二要聚焦科技創新,突出創新驅動發展,三要充分體現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
這份歷時一年形成的《意見》,經歷了前期調研、專題研究、制訂方案三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聚焦在“由誰創新”“動力哪來”“成果如何用”三個基本問題上。《意見》提出“兩步走”規劃: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長王振認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最大的優勢在於,這是國家戰略,由上海代表中國參與全球市場的創新競爭。“上海有比較好的科技創新基地,有資金又有院校,還有人才,同時可以向長三角腹地輻射,這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備的優勢。”王振説。
承擔國家戰略,對創新有前端引導,這讓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使命格外特殊。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只有實現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項目的前瞻佈局,才能贏得主動。
《意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區域佈局三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也提出,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佈局,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若干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實施一批重大戰略項目,佈局一批重大基礎工程,建設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集聚區。
從300毫米硅片積體電路到燃氣輪機,從“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到“幹細胞與組織功能修復”,從“北斗導航”到量子通信,從“大飛機”到深海科學……這一年間,上海承擔著數量空前的國家級重大項目,逐一劍指科技前沿。
細加分析,這些專項既有面向基礎前沿開展的超前部署,也有面向産業建立的自主創新體系,立足的都是上海有基礎、有優勢、有能力突破的領域。除了老牌的科研院所、大型國企,民企聯影醫療自主研發的48通道射頻接收系統,已經超越國際市場普遍使用的32通道系統,在素為西方壟斷的核磁共振領域分得一杯羹;把中國研發中心放在上海的外企霍尼韋爾則研發出數百項産品在世界熱賣,一次次上演“東方服務世界”的好戲。各類主體都在創新,上海的許多方面都在與“核心技術”發生關聯。
劍指一切制約創新的制度藩籬,體制機制改革將是重頭戲
“開放就有活力,放開就是支援”,體制機制改革是重頭戲。關於創新生態,《意見》著力破解制約創新環境建設的四個難題:創新成果轉化難、創新企業融資難、草根創業難、智慧財産權保護難。這些都是“幹貨”,為打通科技成果産業化“最後一公里”進行體制機制的突破。
從“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到智慧財産權證券化、技術轉移交易平臺,《意見》提出不少具有經濟概念的關鍵詞。而這些名詞均指向“轉化”二字,力圖用各種“經濟杠桿”撬動科技轉化。
此前,科研單位形成的科技成果,需要從市一級往上逐級報備,使用、處置、收益的自主權範圍只有“30萬元”以內。面對繁瑣程式,科研單位的成果耽誤不起;面對報批責任,相關部門也有點負擔不起。現在,“三權”自主也緊隨著分配比例的再造,《意見》提出“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於70%”。
上海市科委體改法規處處長吳壽仁表示,《意見》其實不僅是向科研單位放權,也是強化科研團隊在實施轉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科研人員作為轉化的“主人翁”。此前即使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的股權激勵改革,研發團隊在“餅圖”中的佔比也是不高於50%的,可見如今經濟上的激勵力度非常之大。
開放是創新的源頭,國際化更是上海最大的優勢。這一年,上海市領導反覆強調,科創中心是一個國際化大平臺,需在開放的理念下予以推進。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總裁、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總經理謝吉華表示,《意見》“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中的一些提法,如“知識産證券化+技術交易制”很新,將上海定位為輻射全球網路的一個中心,體現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視野。今年1月,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在楊浦區共同設立“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它打出的口號,是打造“各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匯聚的平臺”。這裡沒有級別、沒有編制,一切以專業和市場為導向。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已與美國Yet2、德國史太白等國際知名技術交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正打造輻射全球的技術轉移網路平臺。在上海,這樣的開放平臺正在日趨普遍。毋寧説,這也是一種新標桿。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意見》聚焦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分配激勵三個環節。近期上海已經出臺創業大學生獲得首輪融資就可以獲得上海戶口,又出臺了外國優秀留學生落戶上海的優惠政策,預計一系列先行先試的舉措還會出臺。此外,剛剛被劃入自貿試驗區的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正在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雙自聯動”,將為創新領域的規則探索提供寶貴的試驗田,形成真正的“創新紅利”。
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制度藩籬,上海開始踏上了建立市場導向的創新型體制機制、推進管理創新之路。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認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最重要的是堅持需求導向和産業化方向,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和突出難題。圍繞這一目標,關鍵是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讓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充分地活躍起來,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歷次關口,上海都勇立潮頭。如今,當創新驅動的號角吹響之時,上海再次承擔了率先出發的歷史重任!
或許自貿區之後,科創中心將成上海另一張城市名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