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改善末端交通道路設施
- 發佈時間:2015-05-21 04:29:31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蕾
城市中,要形成一定網路密度、服務便捷到位的末端交通,無論是計程車,還是區域公交,都需要優先改善相配套的道路設施。
末端交通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硬體設施的改善,另一個是軟體服務的提升;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硬體設施,軟體服務的提升則無從談起。主幹道要有支路,小路,才能通過“微迴圈”延伸至住宅區、辦公區、商業區等。
支小路網密度不夠
上海主幹道的密度比較高,但是支小路網的密度還不夠。在老城區,道路寬窄不一,支小道路建設或使用不科學、不到位的現象並不少見。而在郊區、新城區,大馬路多、斷頭路多,支小道路規劃、建設有所滯後,數量也不夠。長期以來,大馬路、大跨向的道路建設一直更受重視,如北橫通道、沿江通道等大工程,而斷頭路、小馬路的建設與完善,受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可是,如果沒有末端網路,交通便利是不可能便捷地做到“門對門”的。
一些道路建設之初的預估趕不上變化,也需要及時調整。比如,在修建中環線的時候,田林路被截斷了,但當時流量並沒有那麼大,田林路兩邊的道路,如漕寶路、吳中路等,可以分流交通;但隨著流量的增長,田林路的流量需求也在增長。因此,有關方面準備建一個田林路的下穿地道,這個地道建成後,對漕河涇開發區和田林地區的溝通將發揮更大作用。
“最後一公里”的銜接問題,首先要先解決斷頭路、道路寬窄不一等問題,同時完善支小道路的路網結構、密度,及支小道路的路況品質等問題。看似是小路,實則大大影響百姓出行方式和便捷程度,因此不僅要解決,而且要儘快解決。
精細化設計“微迴圈”公交
建立在支小道路基礎上的“微迴圈”公交服務,必須兼顧聯通、便利、路網串聯。
“微迴圈”公交線路的設計是細活兒,需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仔細設計,包括公交巴士的車型、走向、線路、發車頻率等。最初的“社區巴士”,早晚高峰時,乘車的人很多,但當中一段時間乘客很少。於是,公交公司減少運作車輛。但車輛減少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發車間隔時間拉長,導致乘車的人越來越少,或不得不選擇乘坐“黑車”。如此惡性迴圈,百姓出行仍不便利。而像小陸家嘴區域的“微迴圈”公交——金融城一線、金融城二線,設計的目的就是將從2號線出來的白領送至各個寫字樓。這些公交線路,每個站點間隔不長,一般200米-300米左右,上下班高峰,白領都會自覺排隊等候。這些“微迴圈”服務需要有精細化的設計,既要考慮百姓的出行需求,也要考慮運營成本,並不是簡單開一條線路即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