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拍賣企業國際化:路途尚遠
- 發佈時間:2015-05-20 15:31:54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幾年,中國內地的嘉德、保利等多家拍賣公司在香港註冊了分公司並已連續舉辦了六場拍賣會,成交價逐年有所增長,但其拍品基本與內地拍賣相差不多,以中國書畫、瓷器和油畫藝術品為主。
據了解,這兩家拍賣行在運作模式和拍品選擇上有較大差別,但較高的運營成本使得兩家公司一樣獲利平平。這些內地的龍頭拍賣企業何時能到歐美國家去拍賣西方藝術品?筆者覺得路途還很遙遠。
綜觀蘇富比、佳士得拍賣的國際化道路,目前,我國內地拍賣企業的“國際化”是需要向國際大公司不斷學習,增加海外收藏客戶對內地拍賣行的信任度,並將企業品牌做到海外。
兩大巨頭國際化前做足了準備
首先來看一下國際上兩大著名拍賣行國際化道路的軌跡。
蘇富比拍賣行1744年成立,但一直在英國,主要是在倫敦經營拍賣業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富比才逐漸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初,蘇富比進軍美國,收購了已有80多年曆史的派克勃內畫廊;1973年,蘇富比進入香港並舉行拍賣會。上世紀70年代,蘇富比陸續將拍賣業務推廣到蒙特卡羅、日內瓦等國際都市,並在世界主要城市設立代表處,廣為徵集各國藝術品。1995年,蘇富比在中國內地建立了代表處,並於當年10月在中國內地舉辦第一次拍賣預展;2012年9月,在北京合資成立拍賣行。
佳士得拍賣行成立於1766年,當年在倫敦舉辦了首場拍賣。1968年,佳士得在日內瓦設立第一個海外拍賣中心;1969年在巴黎和東京設立代表處;1977年在紐約設立拍賣中心;1986年,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並首次舉辦中國畫、中國藝術品、珠寶和翡翠拍賣;1994年在上海成立代表處,1995年10月首次在內地舉辦拍賣預展;2001年,佳士得在巴黎設立拍賣中心,並於12月5日進行了巴黎的首次拍賣;2013年,佳士得在上海註冊分公司,並於當年9月舉辦了首場拍賣。
由此可見,兩大國際拍賣行真正走出英國,到海外經營的時間,只有50多年的歷史,而在之前200年左右時間中,他們一直在英國本土內經營。
資訊化、電子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個行業走向國際化的步伐都將有所加速。但是,邁向國際化的準備、程式不可或缺。
蘇富比和佳士得在走出國門之前,已經在英國拍賣歐洲各國的藝術品,吸引了眾多歐美國家的收藏者和藝術品經紀人參加競買。在進入各個國家舉行拍賣會前,他們都會先提前很多年在當地建立代表處,通過代表處對所在地的法律、藝術品市場狀況、拍品資源、客戶資源等進行全面調查與了解,只有時機成熟後,才會邁出成立分公司的一步。
內地拍企走向世界要先做好品牌建設
如今,我國內地拍賣市場仍處於春秋戰國般的紛亂競爭階段。如北京市每年有100多家企業在拍賣藝術品,經營重點大多都集中在現當代中國書畫上,同質化經營嚴重;拍品資源逐年趨於緊張,品質良莠不齊;中小拍賣行更是生存困難。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內地多家小型藝術品拍賣行主動歇業和停業,拍賣場次數量減少近20%。2015年以來,一些成立有五年以上、年拍賣成交業績在億元以上的中型拍賣行也出現了歇業、停拍現象,説明拍賣企業面臨的競爭和經營壓力愈演愈烈。
在拍賣行品牌、規模差異不大,拍品資源與客戶資源大多互相重合等狀況下,拍賣行經營倍感壓力,更難騰出手來去“走向世界”。
由蘇富比、佳士得走向國際的步驟來看,他們事先已經完成了國際品牌的建立,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形成兩家寡頭壟斷的格局。雖然他們在倫敦舉辦拍賣,但其拍品資源和買家群體來自世界各地,為更方便地徵集拍品和方便買家,才有必要在其他國家建立代表處或分公司。
而內地的拍賣行大多是在拍賣中國藝術品,買家絕大多數還是華人,拍賣行在歐美主流藝術品經營上的影響力甚小,走向世界的時機還遠遠不夠成熟。
目前,內地拍賣企業的“國際化”是要繼續向國際大公司學習,學習他們依法操作、按章辦事的經營原則,研究借鑒他們在拍賣經營中重視品牌建設、專業水準、檔案管理和客戶服務等業務能力。在此基礎上,去吸引海外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客戶,增加他們對於內地拍賣行的信任度,化解徵集難的狀況,將企業品牌做到海外。
(作者係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