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傳承文脈留鄉愁

  • 發佈時間:2015-05-19 11:53:39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0多年的老房子,不僅沒漏雨,還美得很,我覺得應該買!”28名由居務監督委員會委員、居民代表組成的參會人員舉起“贊成”的牌子。

  這是日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後黃社區票決集體購買老民居的一幕。

  保護中開發

  後黃社區黨支部書記許聰介紹,後黃村有100多棟60年以上的華僑民居,這些房子體現了華僑們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不過,這些房子大部分處於閒置狀態,有些因無人居住、年久失修而殘破。

  同時,這幾年,後黃社區憑藉賞花遊、水果採摘等鄉村旅遊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遊客。

  能否將鄉村旅遊和保護古建築兩者有機結合?

  經多次討論,社區兩委決定用租賃、購買等方式盤活這些老民居,統一規劃,在保護中開發鄉愁資源,給鄉村旅遊增加一塊新招牌。

  “為解決目前因維修資金不足、居民無力自行維修而導致古民居破壞等問題,荔城積極探索一些有益的途徑,如採用租賃、購買等方式加以保護。”荔城區文體局局長林鋒介紹,與房主商妥將一半租金用於房屋修繕,第一批簽約了18棟老民居,租期10年。合同中約定,前五年的租金全用於房屋修繕、保護,後五年的租金付給房主。

  為留住鄉愁,後黃社區按照“不拆不建、修舊如舊、改新像舊、新建仍舊”的規劃思路,把古樹、古民居等列入保護範圍;採取“一對一”結對保護模式,由社區74名黨員每人認領一兩幢古民居,一個月內要對所認領的古民居走訪4次,將原有居民自理的古民居保護方式拓展成“政府主導、黨員參與、農戶負責”的立體保護模式。

  傳承文化血脈

  “這幾塊瓦片之間的連接還不太緊密,要稍微墊高一下。”連日來,在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工人們正在加緊修繕浦口宮。

  浦口宮是紀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宮宇,建於唐至德元年(756年),歷代按帝王后妃禮節重修擴建,殿堂高大寬敞,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鬥拱結構。神龕護欄鏤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樹石等極為精美。宮內還豎著郭沫若咏梅妃的詩碑。

  “浦口宮佔地1200多平方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梅妃故里的所在地,屬紀念性古建築,是研究唐代歷史名人梅妃及唐明皇為何導致安史之亂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明清閩東南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和莆仙戲起源的實物依據。”浦口宮董事會會長吳明星説,因年久失修,目前主殿及東西前廊石、木柱嚴重傾斜,屋頂木梁、櫞條腐朽變質,再不及時修復,將面臨坍塌的危險。

  今年春節元宵期間,江東村兩委幹部和浦口宮董事會成員通過舉辦茶話會、分頭走訪等方式,提出修復浦口宮的設想。此舉得到村民們的熱情響應和支援,短短幾天就捐資近80萬元。

  村民為何舍得花錢修復這些建築?江東村委會主任吳劍珊道出村民們的心聲:在他們看來,這些古建築是江東村古代文明的見證,修復就是傳承鄉土文明和文化血脈。村民吳清華説,這些古建築是江東人的鄉愁,大家出點力,就是為了讓珍貴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政府引導 百姓支援

  “荔城區有不少古建築,其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藝術性極強。如東陽明清古民居、瑞雲祖廟、三清殿、後黃華僑民居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建築在發揮文物功能之外,又能滿足當地百姓的文化需求,一舉兩得。”林鋒説。

  近年來,荔城區財政政策上對文物保護予以大力傾斜,精心組織,統籌安排,不斷加大文物事業經費的投入,妥善保護各種風格的歷史文物、涉臺文物和革命文物。加大對蒲坂鄭氏宗祠、戴氏宗祠和文峰宮三代祠等省保涉臺文物的保護力度,投入108萬元做好加固維修工程;加大對革命文物的保護,投入170萬元做好陳國柱故居等革命文物的維修工作;結合新農村建設,投入80萬元維修了浦口宮、谷城宮、太湖祠和黃石文廟等一大批古建築;圍繞“紅磚文化”建設,籌措50多萬元修復了黃滔祠、興化府城隍廟、大宗伯第等古民居。

  為打造莆田版“三坊七巷”,從2011年開始,荔城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古街原有風貌的同時,投入2000萬元對中心城區的大路、縣巷、後街、衙後、廟前和坊巷6條古街進行修復和倣古改造。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帶動下,老百姓保護古民居的意識明顯增強。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村民主動配合古民居保護工作。”林鋒説。

  由於逐漸意識到保護這些古建築的重要意義,村民們積極捐資,先後籌集近百萬元,對通禮祠、御史第、德基祠、福海宮、臨潮宮等古建築進行了修繕。

  修繕後的古建築得到有效利用:通禮祠現辟為村裏的文化宮,是老人們活動的場所;德基祠現在是村民代表大會的會場;御史第前的廣場平常都有村民在此跳舞。東陽村還和莆田學院土木工程系合作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大學生研究古建築提供素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