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涪濟平 跨區域調水的渴望與探索

  • 發佈時間:2015-05-19 07:29:2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四川水資源豐沛,區域分佈不均,跨區域調水成為解決燃眉之急的主要出路。5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了向家壩灌區北總幹渠一期工程,總投資超過116億元的引調水工程建成後,每年可向包括宜賓、內江、自貢、瀘州四市供水超過7.6億立方米。

  跨區域調水,涉及複雜的利益關係,如果不能建立起平衡各方利益的水資源分配機制,就連建好的引水工程,其管護恐也難以為繼。這個機制如何建?本報記者日前以“引涪濟平”工程為例,進行了調查。

  □本報記者 王成棟

  5月10日,驕陽炙烤下的涪江江油市九嶺鎮段,機器轟鳴,塵土飛揚。這裡,河道旁已被開膛剖肚,工人們正忙著將涵管埋入挖開的溝渠中。

  綿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主任李資富説,引涪濟平,將涪江之水引入平政河,這個被稱為綿陽版“引江濟淮”的引水工程,主要目的並不是沿途灌溉、生活用水,而是為了涪城區的生態用水。

  1.5萬畝耕地喊渴,年均生態用水缺口逾6000萬立方米,乾涸的平政河如何起死回生?

  56歲的李明遠一把將扁擔扔向田埂,癱坐下去。從4月下旬開始,涪城區馬石鎮翠屏村連續半個月無有效降雨,筷子長的青苗早已發黃髮蔫。不到五百米遠就是平政河,只是,河床寬達50米的平政河如今已抬腿就能跨過去,河水還帶著一股怪味。

  缺水,讓沿河的村民、企業、機關單位都揪心。“河水臟了,抽地下水,井都幹了。”龍門鎮九龍村村民李家輝説,原本10米深的水井,常年不幹,水質清甜;如今換成30米深的水井,味道還不好。

  綿陽市水務局局長向地平説,作為涪江的支流之一,平政河主要流經涪城區的西北角。這裡原本屬農業區,現今尚有約1.5萬畝耕地。“5·12”地震之後,因其地勢平坦,近兩萬災民在這裡安置重建。因靠近主城區,又成為城市擴張的主要方向。

  涪城區水務局負責人介紹,過去七年,平政河流域的用水需求增加三倍,這讓單位時間最高流量只有20立方米/秒的平政河無力承擔,沿途只能開采地下水。

  平政河的水污染也在不斷加劇,一度出境水質在四類以下,成為有名的“臭水溝”。在綿陽的城市論壇、貼吧等社交網路上,仍能找到“還平政河以清澈美麗”的帖子,當地媒體也曾做過專題報道。

  早在2013年,綿陽市對主城區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並於去年借鑒太湖模式推行河長制,希望將河流沿線的污水集中回收處理。然而,即便是豐水期,回收處理後的中水讓平政河幾乎變成了死河,“中水畢竟不是雨水。”向地平表示,綿陽市水務局在2013年作過調查評估,平政河周邊生態用水缺口超過1290萬立方米;維持平政河自身的生態平衡,缺口近5000萬立方米。

  涪江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如何取水,才能將涪江之水順利引入平政河?

  調水,已經是最後的選擇。綿陽將目光投向了水量充沛的涪江。

  涪江多年平均徑流息量為180.4億立方米,江油段水質常年保持在三類以上。江油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超過2400立方米,幾乎是遂寧的6倍,引水對生態的影響在可承受範圍內。2013年綿陽市水務局正式提出引涪江水注入平政河的構想,既維持平政河生態,又兼顧沿途居民、單位生産生活用水。初步規劃日均取水量超過34萬立方米。“這個方案後期投入太高。”龍西堰管理所副所長蔡曉東説,目前是用水泵將水提入龍西堰,費用為0.05元/立方米,“設計方案説一年取1.24億立方米的水,差不多就得600多萬元的支出。”

  綿陽市水務局水利科科長汪雲升記得,最初的方案是:取水口放在龍西堰原取水口上游兩公里處。然而涉及40余畝徵地和村民搬遷費用超過1000萬元,而整個工程總投資才不過2996萬元。這一方案不得不放棄。

  幾經波折,最終的方案變成了在涪江東岸的龍鳳鎮圍海水電站以上取水,“參照南水北調採用埋設管道,以暗渠方式將水輸送到西岸,到達九嶺鎮中西村龍西堰取水口。”由於取水口水位常年保持在496米,而龍西堰與平政河相接處海拔只有450米,水可自流,取水成本近乎于零。

  水到渠成,上下游糾紛如何處理?引來的水如何分配?用水及工程管護如何收費?

  輸水方要求補償,引水工程沿線都要用水,引來的水如何分配?

  對於現行引水方案,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龍西堰管理所副所長蔡曉東透露,江油方面最大的異議是:能否向用水方收取水資源費。“畢竟水是江油的。”江油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取水口位於涪江江油段的出境位置,這意味著江油必須保證水質和水量,“江油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個犧牲要有補償。”

  取來的水如何分配、取水工程如何管理也成為一道待解的難題。

  蔡曉東説,龍西堰沿途單位的年均景觀用水總量約1300萬立方米,還有生産、生活用水超過5000萬立方米。換句話説,從涪江引來的水,一半消耗在了沿途。“沿線都在要水。”涪城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的用水方案,還是在壓縮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的。他擔心,過不了幾年,引來的水就不夠用了。

  但對於蔡曉東們來説,眼下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維持引水工程常態運營。

  5月10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九嶺鎮中西村的龍西堰取水口,這裡已經遍佈雜草。蔡曉東説,由於經費缺乏和水費收取不力,龍西堰已經兩年沒有清理。此前龍西堰每年的維修管理費用約在80萬元以上,灌區每年收取的水費只有兩萬多元。一旦引涪濟平工程投入使用,那麼每年工程維修費用將要超過120萬元。綿陽市水務局已經明確龍西堰管理所為引水工程主管單位,“如果不對用水戶收費,那管理費只能找江油財政來解決。”

  蔡曉東曾提出對沿線的用水戶們收取水費。幾經協調,管理所目前只爭取到對沿線的農業用水收取0.065元/立方米收費權,比此前提高0.01元/立方米。但是,引涪濟平工程沿線,農業用水只佔到總取水量的十分之一。如此,工程運營後,每年尚有50多萬元的管護經費無處落實。而涪城區方面則認為,農業水價上漲比例接近20%,對於農戶而言已經屬於“比較重的負擔了。”

  跨區域調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建立更科學的水資源分配機制?

  針對上下游的爭執,有人建議,應該借鑒安徽、浙江兩省新安江(錢塘江上游)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青海省的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橫向補償機制,涪城區向江油市支付一定額度的補償,補償額度應由雙方協商解決。

  在省水利電力設計院研究員向東看來,這些只是確保了“質”不出問題,不能保證“量”的持續穩定。如果不能解決“量”的問題,跨區域引水的目的很難實現。“必須回答‘水是誰的’。如果能解決這個難題,上下游矛盾、水資源分配、工程後續管護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省水利廳計財處處長尹曉東認為,江油、涪城區的爭論乃至引水工程沿線用水單位間的爭論,本質上是關於水資源分配的問題,“除了跨區域生態補償、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橫向補償,還有兩個政策或許能夠解決爭議——初始水權分配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初始水權分配是水資源有償使用的基礎,所謂初始水權,亦即各行政區應該在劃定水資源紅線的前提下確定用水總量,超出部分採取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尹曉東表示,江油提供水資源,説明自身的用水量遠未達到其自身的用水紅線,“涪城區則是接近了紅線,現在要購買別人用水權,才能獲得水。”

  那麼,該如何收取水費?尹曉東認為,河流生態用水應由引入地區財政買單,其餘按照“誰使用、誰付費”的方式予以解決。如此,工程管護方的費用得以解決,沿途用戶的節水意識也將被帶動,更為關鍵的是——上下游之間爭執不下的水資源費也有了著落。

  省水利廳水資源處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我省通行的水資源分配方式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將總量予以確定。但是,由於各地更微觀的用水主體沒有細分,在跨區域引水工程投入使用之前,上級水務部門應及早核算引水區各單位、各部門的用水計劃,確定額度,“在此基礎上,按照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等不同用途,實施分段超額累計水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