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圳探索生態“特區”:科技護海 濕地修復

  • 發佈時間:2015-05-17 19:1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深圳5月17日電 (記者 董冠洋)綿延近4萬平方米的紅樹林、繁盛的蘆葦蕩、光影斑駁中的鳥鳴啾啾。這並不是山林掩映、千回百轉的世外桃源,而是中國唯一一處地處城市腹地的紅樹林濕地——深圳華僑城濕地。或許更難想像的是,2007年這裡還是一片淩亂不堪的廢棄灘塗。

  跟隨中國國家海洋局“海疆萬里行”採訪團,中新社記者來到深圳。提起深圳,人們總會想到這曾是改革開放春潮中的第一處“驚雷”,而容易忽略的是,這也是一座擁有283公里海岸線、1145平方公里海域、承載一千多萬人口,必須處理好海與陸、生態與發展的濱海都市。

  記者調研的華僑城濕地,就是“生態”深圳的一個縮影。這片濕地佔地68.5萬平方米,與深圳灣水系相通,是深圳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這塊濕地的前身是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灣填海時留下的一片灘塗,由於污水亂排、垃圾傾倒、非法搭建等問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華僑城濕地管理部總監孟祥偉説,到本世紀初,這裡的紅樹林面積已由原來的10多萬平方米銳減至不足2萬平方米。

  2007年,華僑城集團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濕地,開始進行生態修復。水環境修復方面,華僑城修築了1.45公里生態圍堰,清淤還湖面積20.6萬平方米,並修建了水生物通道、鳥類飛行通道和公路生態保護隔離帶;濕地環境修復方面,補植近4萬平方米紅樹林,補建1.5萬平方米灘塗,恢復8萬平方米陸地植被等。

  今天,這裡已成為深圳的“城市之肺”,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也美化了區域環境。每年冬天,都有大量候鳥棲息駐足,其中不乏卷羽鵜鶘、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品種。

  在深圳灣的海域中,生態修復也在推進。去年5月1日起,深圳灣設置禁漁區,區內禁止一切捕撈和養殖行為。“深圳灣的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好轉,魚蝦多了,越冬候鳥也明顯增多”,深圳市海洋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説。

  記者發現,在這座人海和諧的生態城市中,鋪開了一張高科技、整合化、立體型的監管“網”。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海洋監測綜合管理體系”,深圳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主任鄭志文介紹,僅是海洋環境方面的監測就涵蓋海水品質、陸源入海排污口、近海海水品質、海水養殖區、海洋垃圾、赤潮、浴場和濱海度假區等八類監測。

  航行在大亞灣寬闊的水域中,記者看到了漂浮在海面不遠處的黃色浮標,“每個浮標都是一個無人的自動海洋觀測站,搭載有氣象、水質、波浪等多種感測器”,工作人員介紹。2014年,15個海洋浮標已經全部投放到各主要海洋功能區域,數據實時傳輸。

  據介紹,目前深圳已建立了由衛星遙感、無人機、航空遙感、1個陸源線上監測站、13個視頻監測站、5個潮位儀、6個波浪浮標、15個環境浮標和監測車、監測船共同構成的海洋綜合立體線上監測網。

  基於這些監測數據,海洋綜合資訊平臺已搭建完成,通過傳感網技術、3S技術建立了海陸一體化空間數據管理框架,在國內率先將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災害、權屬等各類數據集合在一起,實現了實時原位、可視化的海洋環境監測。(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