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蘋果“歸來”記
- 發佈時間:2015-05-16 08:32:3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晉斌馬玉
“芮城的老百姓賣蘋果,得比臨猗、萬榮貴上一毛錢才肯賣。”2012年,山西省芮城縣果業局局長陳建國有一次這樣在記者面前“吹牛”。早在1990年代的芮城蘋果,曾在國內市場紅極一時,後因重數量輕品質逐漸淡出市場。經過近年來艱難的復興努力,2013年,芮城果農付作功的蘋果在運城市13個縣區70多件參賽作品中榮獲了“果王”稱號;2014年,“芮城蘋果”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批。二十多年來,芮城果業一波三折的品牌故事背後有太多值得品味的東西。
賣難倒逼品牌復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芮城縣率先在山西實施産業結構調整,發展蘋果經濟。1993年在全省第一個成立了政府直屬果業管理機構——芮城縣果業生産管理局;農民栽植蘋果樹40多萬畝,蘋果産業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産業,蘋果收入佔到農民純收入的70%以上。“芮城蘋果”曾榮獲全國科技星火計劃金獎、多次榮獲省、市蘋果農展會、賽果會第一名,芮城果農賺得盆滿缽滿,“芮城蘋果”也成為撂紅三晉的芮城特産。
然而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芮城蘋果因為只追求數量忽視品質,管理粗放導致品質下降,遭遇了經濟效益的下滑,不少果農挖樹毀園,蘋果産業和品牌聲譽陷入了困境。
2009年,芮城重啟“蘋果産業提質增效”工程,芮城政府出資建起了10個總面積1萬畝的集中連片示範園區,在示範區實行“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培訓指導、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生産管理模式;並確定用3到5年時間,在全縣建成萬畝蘋果生産示範園區,通過建設示範園區,輻射帶動全縣50%以上果園在五年內全部按照果業標準生産。
2012年的元旦和春節間隔太短,兩個蘋果銷售旺季縮成了一個,包括芮城在內運城13個縣市的蘋果出現滯銷。為了讓剛剛復興的蘋果産業不再重復挖樹毀園的路子,陳建國帶著蘋果到省城太原和超市對接,這次對接讓他認識到了芮城蘋果與市場之間的差距。
一邊是芮城蘋果賣難,一邊是陜西、河南等地單個蘋果售價15元,而芮城又與它們同處於一個適合果業發展的黃金緯度帶,將區位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成為芮城蘋果自我救贖的最現實途徑。
重科技、差異化增添新砝碼
芮城地處黃土高原優質蘋果産業帶,緯度、光照適宜,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沒有工業污染。
走進付作功的果園,從樹頂的滅蟲燈、樹身的粘蟲板、蘋果上的套袋到樹下的有機肥、黑膜,一棵棵果樹享受著果農細心地呵護。説起種蘋果的技術來,60多歲的老付侃侃而談:“果園稀空、樹體通風,花果適中、物理殺蟲、果上套袋、樹下種草、地上鋪膜、小溝灌溉、配方施肥。”這是他的一套管果經,也是芮城重塑品牌的現代果業新理念。
芮城大力推廣以“間伐改型、套紙袋、重施有機肥為主”的現代蘋果十項標準化生産管理技術,同時每年拿出300萬元用於扶持技術的實施,從資金、技術、管理上為果農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同時,針對老果園,芮城果業中心實施了連片中低産果園改造工程,改造了八個鄉(鎮)200多個村莊4萬多農戶的果園,徹底解決了老果園管理技術薄弱、效益差、産量低的短腿。
但是,如何與同一區域的蘋果差異化競爭,必須有芮城自己獨有的優勢。比吉縣壺口蘋果水分大,比萬榮蘋果糖度高成為芮城蘋果的差異化元素。同時,芮城有霜降後第一場雪採摘蘋果的傳統,這種蘋果雖不易長期保存,但是鮮食口感好,這成為芮城蘋果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又一個工具。由此,綠色、有機蘋果成為芮城發揮自然優勢下的新選擇。具有營養、保健等性能的“山地雪蘋”品牌更為“芮城蘋果”這張區域名片增添了新的砝碼。每個農戶、園區成了品牌守護者
付作功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花甲之年還能贏得“果王”稱號,更想不到實實在在的收益到了手。“以前好的時候能賣到3元一斤,規格再好點的能賣4.1元,可貼上芮城蘋果的標簽能賣到4.7元。”他説,現在果園畝均收入已經突破萬元。
隨著“芮城蘋果”這張名片影響力的擴大,像這樣的好處實實在在落到了芮城大多數果農身上。陳建國説,“2014年,全縣蘋果總産量約為58萬噸,按每斤增長1.1元保守計算,全縣果農僅蘋果一項就增收13.12億元。”目前,芮城發展優質蘋果基地35萬畝,蘋果畝均收益由原來2、3千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示範園區重點戶畝收益均超1萬元。
“芮城蘋果”這一品牌不僅改變了農民的收益,更改變了他們的生産方式和理念。區域公共品牌輻射到每一個農戶和園區,反過來,每一個農戶、園區也是這個品牌在技術層面的締造者和守護者。
品牌的崛起不僅帶來農民增收,也為芮城果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了契機。不久前,芮城獲得“全國首個經歐盟國際生態認證有機蘋果基地”,打開了芮城蘋果發展的新局面。目前,“芮城蘋果”先後通過無公害認證32.825萬畝,綠色認證2700畝,有機認證3660畝,蘋果遠銷歐、美、俄羅斯、中東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