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大水漫灌”到“精滴細灌”

  • 發佈時間:2015-05-16 08:31:3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陳濤

  春節過後,江西省尋烏縣澄江鎮北亭畬族村的黃士榮就來到自家扶貧承包的小魚塘邊,把水管閥門一個一個地打開,看著從山上引流的山泉水潺潺流入,把去年年底捕魚後乾涸的魚塘灌得滿滿噹噹的,“相信今年能掙兩萬元以上,就可以摘掉我家的貧困帽了。”

  和黃士榮的小魚塘一樣,贛南這片3.94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和215.46萬貧困人口也在蓄積著新的力量。

  近年來,贛州市在扶貧工作中充分念好“精準”二字訣,為全國革命老區的扶貧攻堅戰扎紮實實地打造出精準扶貧的“贛南樣本”。2011年至2014年底,全市貧困人口共減少110多萬人,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貧困發生率下降近16個百分點,讓贛南這片原中央蘇區的貧困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精準識別,變“面上掌握”為“逐戶摸準”

  作為原中央蘇區之一,贛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交通不通暢、自然稟賦差的地理環境又讓它長期處於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決不能讓老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中央領導多次就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問題作出重要指示。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一場國家層面的扶貧攻堅戰在老區正式拉開了序幕。

  如何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好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工作?2012年4月,42個國家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深入贛州進行調研和“把脈”。之後,“精準扶貧”模式在老區的新一輪扶貧攻堅中應運而生。

  扶貧要做到精準,首先是對貧困狀況和致貧癥結的識別要精準,才能知道“扶持誰”。為此,贛州改變以往“攤大餅”、“撒大網”的做法,結合全市9.3萬名幹部走訪基層“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的“三送”工作,通過“領導聯繫鄉、單位聯繫村、幹部聯繫戶”的方式逐戶調查摸底,對貧困人口進行拉網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把貧困人口一戶一戶地篩查出來。同時,採取量化指標、定性指標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逐戶逐村進行復核,並將復核結果在縣、鄉、村公示,確保公開透明準確。

  掌握了“扶持誰”,還必須了解致貧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為此,“三送”幹部深入到每個貧困戶家中,點對點把脈問診,準確掌握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梳理總結出因病、因學、缺技術、缺勞力等12種致貧情形。在此基礎上,與貧困群眾一起商定個性化、可操作的脫貧措施,確保心中有數,工作對路。

  精準幫扶,變“普遍撒網”為“因戶施策”

  看著工人在自家新房屋頂上安裝好一排排灰色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63歲的大媽鄭地秀就像年前剛搬進新居一樣,臉上樂開了花。

  與鄭大媽一樣高興的還有于都縣羅坳鎮的整個古嶂片區鄉鄰們。古嶂片區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半山腰,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地質災害頻發、基本公共設施和服務嚴重不足,133戶村民有90多戶都處於貧困線以下。

  想要真正脫貧致富,分類施策十分關鍵。贛州改變以往撒大網的做法,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因戶施策,制定每個家庭的脫貧計劃,採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責任到人,限期脫貧”,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

  像古嶂片區這樣的深山區,就地脫貧難、成本高、返貧幾率大,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移民搬遷來實現脫貧致富。贛州市按照“整體搬遷、梯度安置、差異扶持、綜合推進”的原則,有序引導貧困戶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搬遷轉移。2011年以來,全市共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385個,10.4萬困難群眾已經喜遷新居。

  移民搬遷,不僅能“搬得出”,更要能“穩得住”和“能致富”。因此,必須提高移民群眾的就業能力,幫助其通過上崗就業,或者因地制宜發展産業來實現脫貧致富。

  針對有一定勞動技能,但沒有實現勞務就業的貧困人口,贛州市通過實施“雨露計劃”、“金藍領工程”等,使他們能夠上崗就業來實現脫貧。在龍南縣委、縣政府創辦的就業扶貧福利廠的成衣車間裏,53歲的單身殘疾人廖光雄做著一份力所能及的剪線頭工作,每個月能領到1500元工資。“以前靠撿破爛為生,現在在工廠上班,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再也不用愁了。”

  針對貧困人口集中、有條件發展産業的地區,實施産業幫扶,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産業。2012年以來,贛州每年投入1.8億元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提供種苗、小額貸款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扶持臍橙、油茶、蔬菜、苗木、養殖等産業,其中臍橙、油茶産業就使全市25萬種植戶受益,帶動30余萬人脫貧。

  精準管理,變“短期治標”為“長效治本”

  要實現扶貧可持續、見長效,建章立制是關鍵和保障。贛州立足實際,先後編制出臺了農村扶貧開發十年綱要、建設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發展規劃、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精準扶貧實施意見等,並健全幫扶、投入、社會參與、績效管理等機制,努力實現變短期措施為常態長效。

  龍南縣委宣傳部部長江樹華手機裏就存著她結對幫扶的臨塘鄉西坑村3戶貧困老俵電話號碼,每半個月她都要去走訪一兩次,老俵家裏有什麼困難或突發事件,也總會第一時間與江樹華聯繫。

  贛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國生介紹説,全市扶貧開發建立的結對幫扶機制,主要包括“六個一”幫扶(即一位市級領導帶領一個部門、一家企業,重點幫扶一個縣、抓一個示範鄉和一個示範村)、“532”結對幫扶(即市級領導結對幫扶5戶,縣處級幹部幫扶3戶,科級及以下幹部有條件的結對幫扶2戶。市級組織7980余名幹部結對幫扶1.74萬餘戶貧困戶,部門定點扶貧五年不變,一包到底,做到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

  為幫扶困難群眾,贛州市還大力實施保障扶貧,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臨時救治制度、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到今年,贛州市納入農村低保、五保的貧困人口達41.69萬人,做到“應保盡保”。

  此外,贛州還對貧困地區實行差別化考核,降低城市建設、經濟總量等指標的權重,增加扶貧指標的權重,並把扶貧績效考核與幹部評價使用掛鉤,形成“扶真貧、真扶貧”的濃厚氛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