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移動醫療:不容易吃的大蛋糕

  • 發佈時間:2015-05-15 05:32:0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底,華康全景融資2億元,成為進入2015年以來,移動醫療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5月12日,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臺“就醫160”宣佈獲得1.3億元B輪融資,其估值現已達1億美元,創下同行估值新高。

  移動醫療熱的背後,是在“網際網路+”時代被譽為網際網路最後一座“金礦”的中國移動醫療市場。易觀智庫日前發佈的《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915》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30億元。隨著移動醫療市場爆髮式發展階段的到來,2017年將超過200億元。然而,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移動醫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對資本産生了嚴重的依賴,不少企業仍處於“燒錢”念階段,甚至有部分企業尚未確立盈利模式,未來將有大量的移動醫療公司被淘汰。

  就算目前接入醫院資訊化系統,直接與醫院掛號和收費系統對接,並拓展到檢驗報告查閱、停車指引等服務的“患者移動服務平臺”,其盈利模式也不明朗。

  撰文:鄭光隆

  現象:日均700多人用微信就醫 日均流水僅3萬元

  去年7月8日,佛山市中醫院的“患者移動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成為佛山首家移動互聯網醫院,也是全國首家移動網際網路中醫院。患者只需關注名為“佛中醫”的微信服務號並綁定佛山健康卡後,即可用手機在該服務號上完成預約或當天掛號,且可通過微信支付來交掛號費和醫藥費。由此避免在掛號、候診和交費等繁瑣的就診環節中排長隊,節省了就診時間。此項服務很受患者歡迎,在上線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就為“佛中醫”微信服務號吸引了上萬“粉絲”。

  目前,“佛中醫”微信服務號已有將近10萬“粉絲”,每天使用微信掛號的患者佔了該院日均門診量7000人次左右的10%。但是,目前該院通過微信支付的流水賬日均只有3萬元左右。照此推算,每位使用微信掛號的患者,每人平均通過微信支付的金額只有40多元,遠遠低於該院的每人平均門診醫療費用。“這説明瞭大部分使用微信掛號的患者只是用微信支付了掛號費,在交醫藥費時沒有使用微信支付。”佛山市中醫院相關負責人説,因為目前微信支付無法綁定醫保卡,所以持有醫保卡的患者,一般都會選擇到收費窗口排隊刷醫保卡支付醫藥費。另外還有部分患者對微信支付的安全性持保留態度。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從去年7月28日開通微信掛號和支付醫藥費的功能至今,也遭遇到了與佛山市中醫院同樣的問題。為何微信支付不能綁定醫保卡?據佛山市社保局資訊科相關負責人透露,醫保卡不是普通的金融卡,不能跟普通的銀行卡一樣綁定在微信賬號上。此外,為了數據的安全和社保基金的規範使用,社保局也不可能將社保結算系統的介面隨便向每家醫院或者相關軟體開發的企業開放。

  現象:日均700多人用微信就醫 日均流水僅3萬元

  分析:預約掛號方式切入 盈利模式不明顯

  據知情人士透露,佛山市中醫院的“患者移動服務平臺”造價不菲,該平臺由金蝶醫療軟體公司開發,加上運營、維護和宣傳推廣等費用,總共是200多萬元。而為這筆費用買單的,並不是佛山市中醫院,而是在該項目上與佛山市中醫院有合作關係的興業銀行佛山分行。

  200多萬元的開發和運營費用,目前日均流水賬只有3萬元,該項目如何實現盈利?對此,院方表示該項目的實施並不是為了增加醫院的收入,而是為了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優化醫院業務流程。興業銀行佛山分行方面則對該項目的建設資金和盈利模式等問題避而不談,只是在回應中表示,2014年7月,由佛山市中醫院提出需求、醫療資訊開發公司設計實施、興業銀行為項目運作提供資金結算保障,共同建設實施了《患者移動服務與支付軟體項目》。而金蝶醫療軟體公司負責該項目的相關人士也強調,根據發展規劃,未來該項目的系統將可全面支援多種用戶入口與支付方式,掛號就診資訊也可同步共用到區域衛生資訊平臺。但患者個人就診資訊由佛山中醫院的“私有雲”獨立部署,即存儲于醫院的伺服器內,資訊安全自主可控。金蝶醫療軟體公司以及該項目的其他合作方都無法獲取到患者的資訊,不可能通過收集患者的資訊來獲利。

  實際上,移動醫療企業介入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後,如何實現盈利是整個行業目前都覺得困惑的事情。為了方便患者,2009年,國家衛生部發文規定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要開展預約診療服務。同時為了避免網際網路企業成為高科技“黃牛”,又要求“醫院不得與社會仲介機構開展向患者收取費用的預約掛號服務”,即醫院和提供預約掛號服務的仲介企業均不能在掛號費上加價。這就讓預約掛號成為普遍免費的生意,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積累用戶資源。但是,由於醫療資源的高度集中,掛號難一般都是出現在人滿為患的三甲醫院,這些三甲大醫院不需要向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購買患者流量。

  延伸:移動醫療APP加緊搶佔市場 但前景不明朗

  既然在預約掛號和支付方面無法盈利,介入移動醫療的企業是否可以通過提供其他服務來賺錢?

  目前市面上比較熱門的移動醫療應用——“春雨醫生”和“好大夫”等APP,除了可預約掛號外,還提供醫患雙方線上溝通,患者還可以在這類網路平臺上挑選醫生,付費進行電話諮詢。醫生和APP的運營公司在此過程中可向患者收費而獲利。此外,患者可以通過該平臺預約自己心儀的醫生,到了門診後該醫生為患者加號。因為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整合醫患資源,醫生還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線上幫患者解答疑問並獲得報酬,從2013年以後變得炙手可熱。但是,國家衛計委已經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的網路平臺只能做健康方面的諮詢,不能開展診療服務工作。這限制了此類“問診”平臺線上上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由於移動醫療市場蘊藏的巨大“金礦”,還是吸引了不少創業者前來“淘金”。2015年1月28日,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佈的《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我國移動醫療APP發展迅速,現階段已達2000多款。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僅在糖尿病管理領域,他就能一口氣數出20多個APP和創業團隊。除了這些新入行的創業者,一些網際網路巨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也紛紛進軍移動醫療行業。

  但是對於移動醫療的未來,有分析機構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的移動醫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對資本産生了嚴重的依賴,不少企業仍處於“燒錢”階段。而如果投入的資金不能實現良性的回收,未來移動醫療將很難持續火熱下去。也有專家指出,隨著可穿戴醫療設備在中國的發展和普及,移動醫療類的APP將大有作為。

  目前,除了傳統的諮詢業務,完成融資的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春雨醫生”於今年5月7日宣佈開始建設線下診所。掛號網一位負責人則透露,新推出的“微醫”項目希望將醫生、患者、商業保險結合起來,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連結

  國外網際網路醫療軟體類企業的盈利模式

  1.向藥企收費。最典型的公司是Epocrates,它是全球第一家移動醫療上市公司,主要産品是藥品和臨床治療數據庫(面向醫生)。2010年上市時,其用戶覆蓋了全美40%的醫生。75%的收入來自藥企,為它們提供精準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2.向醫生收費。代表公司是ZocDoc。該公司成立於2007年,採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收費的商業模式。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醫生專業等要素為患者推薦醫生,並可在平臺上直接完成預約。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選擇和預約醫生,醫生可能救治更多病人,尤其是醫療保險覆蓋的病人。每月醫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該平臺。

  3.向保險公司收費。代表公司是WellDoc。該公司專注于慢性病管理,其主要産品是“手機+雲端”的糖尿病管理平臺。患者可以用手機方便地記錄和存儲血糖數據。雲端的演算法能夠基於血糖數據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及時提醒醫生和護士。該系統已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審批,而且其臨床有效性和經濟價值已經被證實,因此得到了兩家醫療保險公司的承保,可以為投保的糖尿病患者報銷醫療費。

  製圖:麥瑜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