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
- 發佈時間:2015-05-13 02:31:2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草原監測結果概要
全國天然草原産草量有所下降
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219.98萬噸,較上年減少3.18%;折合乾草約31502.2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761.18萬羊單位,均較上年減少3.20%。但與最近十年平均水準相比,鮮草産量增加4.04%。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成效顯著
2014年,重大生態工程區草原植被蓋度比非工程區平均高出8個百分點,高度平均增加63%,鮮草産量平均增加40.5%,可食鮮草産量平均增加46.1%。其中,退牧還草工程區草原植被蓋度較非工程區高出6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産量分別增加
53.6%、30.8%。
草原利用狀況更趨合理
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4%,較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其中,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20.6%,半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6%。
草原火災損失處於歷史低位
2014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158起,受害草原面積39338.6公頃,經濟損失2204.6萬元,受傷2人,牲畜損失1223頭(只),但草原火災損失處於歷史低位水準。
草原鼠蟲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危害面積為3481.2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8%;全國草原蟲害危害面積為1388.1萬公頃,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5%,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3%。
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3.6%,較上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隨著草原補獎政策和各項生態工程的實施,我國草原生態發生積極變化,部分草原生態加快恢復。但草原生態系統仍然不夠穩定,比較脆弱,極易受到降水等氣候因素及利用方式的影響,草原生態的持續好轉需要經歷較長過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草原資源狀況
我國是一個草原資源大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面積近4億公頃,覆蓋著2/5的國土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草原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在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面積分佈
北方和西部各省區是我國天然草原的主要分佈區。西部十二省(區、市)草原面積3.31億公頃,佔全國草原面積的84.2%;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六大牧區省份草原面積共2.93億公頃,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3/4。其中,西藏自治區草原面積最大,達0.82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1%;其次是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面積達0.79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81%;第三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草原面積達0.57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4.68%。我國南方地區草原以草山、草坡為主,大多分佈在山地和丘陵,面積約0.67億公頃。
草原類型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個氣候熱量帶,東西橫跨經度61°,各地氣候複雜、地形及海拔差別較大,加之人為社會因素複雜多樣,形成了草原類型的多樣化。依據水熱大氣候帶特徵、植被特徵和經濟利用特性,我國天然草原劃分為18個類、53個組、824個草原型。18類草原中,高寒草甸類面積最大,為6372萬公頃,佔我國草原面積的17.3%,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地區及新疆。溫性荒漠類4506萬公頃、高寒草原類4162萬公頃、溫性草原類4110萬公頃,這三類草原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10%左右,分別居二、三、四位,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和西部地區。面積較小的5類草原分別是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寒荒漠類、暖性草叢類、幹熱稀樹灌草叢類和沼澤類草原,面積均不超過全國草原面積的2%。其餘各類草原面積分別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和7%之間。
草原生産力
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219.98萬噸,較上年減少3.18%;折合乾草約31502.2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761.18萬羊單位,均較上年減少3.20%。但與最近十年平均水準相比,鮮草産量增加4.04%。2014年,全國23個重點省(區、市)鮮草總産量94375.82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92.33%,較上年減少4.02%;折合乾草約29539.44萬噸,較上年減少4.04%;載畜能力約為23211.12萬羊單位,較上年減少4.10%。分省區情況
從省(區、市)來看,産草量居前10位的是內蒙古、新疆、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甘肅、黑龍江、湖北和貴州。與上年相比,10省(區)中除西藏産草量超過四川外,其他排名沒有變化,但10省(區)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下降3.88%。2014年,內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六大牧區鮮草總産量57750.76萬噸,佔全國鮮草總産量的56.50%,折合乾草18289.97萬噸,載畜能力約為14365.60萬羊單位。與上年相比,天然草原鮮草産量下降5.02%;但與10年平均值相比,天然草原鮮草産量增加3.42%。
增産的有貴州、湖南、江西、西藏、雲南、安徽和青海等,其中,貴州增産5%以上,湖南、江西、西藏、雲南增産2%以上;減産的有新疆、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陜西、四川、甘肅、廣西、吉林、重慶、湖北、寧夏、黑龍江等,其中,新疆、遼寧、河北減産超過10%,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和陜西減産超過5%。草原分級
按照天然草原牧草單産高低確定草原級,全國草原劃分為8級。一、二級草原主要以熱性及暖性草叢類和灌草叢類為主,分佈于我國東南和西南地區,乾草産量3000千克/公頃以上;三級草原主要以沼澤類和低地草甸類為主,分佈于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乾草産量2000~3000千克/公頃;四、五級草原主要以溫性草甸草原類及高寒草甸類為主,多分佈于我國東北部及青藏高原東部,乾草産量1000~2000千克/公頃;六、七、八級草原主要以溫性草原類、溫性荒漠草原類和荒漠類等為主,廣泛分佈于我國西部,乾草産量在1000千克/公頃以下。
2014年,我國一級和二級草原佔全國草原面積的5.8%,較上年降低0.2個百分點;三級和四級草原佔14.8%,較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五級和六級草原佔33.8%,較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七級和八級草原佔45.6%,較上年增加1.9個百分點,其中八級草原面積最大,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7.8%,較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效益
本世紀以來,國家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陜西、廣西、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260多個縣(旗、團場)陸續實施了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工程。
2014年,對115個項目縣(旗、團場)的草原生態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地面監測調查。監測調查結果表明,通過實施草原圍欄、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工程區內植被逐步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非工程區相比,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蓋度平均高出8個百分點,植被高度平均增加63%,鮮草産量平均增加40.5%,可食鮮草産量平均增加46.1%。
退牧還草工程
退牧還草工程從2003年開始實施,到2014年工程累計共投入中央資金215.7億元,通過安排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圍欄,建設人工飼草地,治理石漠化草地等,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改善牧區民生方面成效顯著。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20億元,在內蒙古、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2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308.3萬公頃、石漠化治理8萬公頃、退化草原補播改良106.1萬公頃、人工飼草地建設13.9萬公頃,以及11.8萬戶牧民牲畜舍飼棚圈建設改造。
據對82個縣(旗)的退牧還草工程進行監測,2014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5%,比非工程區高出6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産量分別為18.9釐米、3755.1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53.6%、30.8%。對17個縣(旗)遙感監測顯示,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和鮮草産量較2008年工程實施前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和7.6%。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全面啟動實施,工程通過採取多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力遏制了京津及周邊地區土地沙化的擴展趨勢。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8.58億元,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等5省(區、市)共安排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任務7.68萬公頃,其中人工草地5.02萬公頃,飛播牧草0.13萬公頃,圍欄封育2萬公頃,草種基地0.53萬公頃;建設牲畜舍飼棚圈113.13萬平方米,購置飼草料加工機械33500(臺、套);建設青貯窖48萬立方米、貯草棚35.15萬平方米。
據對內蒙古、河北、山西3省(區)10年來京津風沙源工程監測顯示,2014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1%,比非工程區高出17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産量和可食鮮草産量分別為27.8釐米、3281.8千克/公頃和3188.7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89.1%、95.3%和94.6%。據對2001年實施工程的9個縣(旗、區)進行遙感監測,2014年草原植被蓋度和鮮草産量比2001年分別增加11個百分點和15.2%。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遏制了嚴重沙化草地的擴張,其中內蒙古鑲黃旗、正藍旗、克什克騰旗3旗渾善達克沙地區域嚴重沙化草地面積較2000年減少約43.6%。
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
自2006年開始,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在貴州和雲南省實施。截至2014年,中央累計投入資金4.11億元,安排建設石漠化草地治理任務34.67萬公頃。其中,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1.2億元,安排建設任務8萬公頃。
據對工程區監測顯示,2014年改良草地工程區比非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分別增加10個百分點、34.8%和38.3%;圍欄封育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5個百分點、27.6%和25.0%;人工種草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産量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18個百分點、102.1%和141.8%。
草原利用狀況
近些年來,農業部和草原牧區各地不斷加大草原保護建設力度,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落實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徵佔用審核審批、野生植物採集管理等制度,積極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産方式,天然草原利用更趨合理,草原超載率持續下降。
在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和草原補獎政策的推動下,牧區各地加快推進草原承包工作。目前,全國累計落實草原承包2.83億公頃。其中,承包到戶2.23億公頃,承包到聯戶0.54億公頃。牧區各地以實施草原補獎政策為契機,通過加大棚圈和人工飼草地建設力度、改良牲畜品種、優化畜群結構、推廣舍飼半舍飼圈養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其中,西藏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內蒙古平均牲畜超載率為9%,新疆平均牲畜超載率為20%,青海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四川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7%,甘肅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7%。
草原火災
2014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158起,其中一般草原火災150起,較大草原火災7起,重大草原火災1起。受害草原面積39338.6公頃,經濟損失2204.6萬元,受傷2人,牲畜損失1223頭(只)。與上年相比,全國草原火災次數增加68起,受害草原面積增加4261.3公頃。從草原火災歷史情況看,2014年草原火災損失處於低位水準。
從時間看,4月和10月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較多,共106起,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67.1%,受害草原面積35263.8公頃,佔全國草原火災受害面積的89.6%。
從區域看,火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和吉林兩省區,共發生草原火災111起,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70.3%,受害草原面積為36570.6公頃,佔全國草原火災受害面積的92.9%。
從起火原因看,上墳燒紙引起草原火災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燒荒,分別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22.8%和13.9%,其他起火原因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20.9%,未查明原因佔42.4%。
草原生物災害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蟲害危害面積均較上年有所減少,危害程度有所降低。草原鼠害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危害面積3481.2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8%。草原鼠害主要發生在河北等13個省(區)。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6省(區)危害面積合計3209.1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92.2%。
主要害鼠危害面積2913.0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83.7%。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積最大,達到1491.7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42.9%,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8%。高原鼢鼠、東北鼢鼠危害面積分別較上年減少15.8%和5.0%,草原鼢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長爪沙鼠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22.0%,大沙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黃鼠類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25.7%,黃兔尾鼠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27.2%;布氏田鼠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33.2%,鼴形田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
草原蟲害
2014年,全國草原蟲害危害面積1388.1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5%,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3%。草原蟲害主要發生在河北等13個省(區)。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6省(區)危害面積合計為1141.0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82.2%。
危害嚴重的主要種類是草原蝗蟲、葉甲類害蟲、草原毛蟲、夜蛾類害蟲和草地螟,危害面積總計1323.6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95.4%。其中,草原蝗蟲危害面積最大,達到955.5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6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4%。草原毛蟲、草地螟和夜蛾類害蟲危害面積分別較上年減少24.5%、32.3%和13.4%,葉甲類害蟲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1%,其中沙蔥螢葉甲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95.7%。
草原生態狀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為著力解決草原的生態問題,先後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西南岩溶地區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針對重點退化區域進行治理,讓大面積天然草原休養生息。在此基礎上,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推進牧民轉變生産生活方式;隨後,在全國牧區半牧區旗縣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對禁牧、草畜平衡實施補助,加快牧區生態修復。近年來,隨著各項生態保護工程及政策措施的實施,我國草原生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部分草原生態顯著改善,使得我國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勢頭有所減緩。但是,我國草原生態總體仍很脆弱,全面恢復草原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2014年,受夏季降水持續偏少的影響,新疆北疆、內蒙古中西部等地天然草原出現幾十年不遇的嚴重旱情。受旱災影響,新疆和內蒙古災區牧草産量、蓋度、高度均有所下降。儘管遭受旱災,但由於草原補獎政策和各項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實施有力,生態保護效果逐步顯現。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超過10.2億噸,雖然較2012年、2013年略低,但與2005年開展全國草原監測工作以來歷年數據相比,仍處於較好水準,較近十年平均水準高4.04%。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3.6%,雖然較上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但仍較2011年增加2.6個百分點。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草原生態恢復和保護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草原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一旦遭到破壞,其生態狀況的好轉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實現逐步恢復植被群落、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因此,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草原生態環境整體發展趨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分析與展望
草原呈現可喜變化
近年來,牧區各地認真落實各項草原保護和惠牧政策,實施一系列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草原生態、草原畜牧業生産和農牧民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草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是強草惠牧政策不斷完善,草原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草原牧區工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強草惠牧政策。特別是在2011年召開全國牧區工作會議和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後,出臺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該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牧”和草原工作的高度重視,是草原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強農惠農政策的豐富和完善,奏響了我國草原生態惠牧的強音。隨著各項強草惠牧政策的落實,草原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牧區農牧民、各級幹部,乃至全社會的草原保護意識普遍提高。
二是草原生態環境加快恢復,草原利用更趨合理。監測顯示,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3.6%,較2011年增加2.6個百分點;2011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産量首次突破10億噸,近3年來始終在10.2億噸以上,較2005~2011年平均值高6.8%,處於進入新世紀以來草原生態較好的時期。隨著畜牧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和人工種草面積的增加,天然草原利用更趨合理。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9年前下降約19個百分點,向“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步入良性迴圈軌道”的牧區發展目標更近了一步。
三是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牧民收入穩定增加。近年來,草原牧區各地嚴格按照“生産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紮實推進草原補獎政策落實,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一方面積極引導廣大農牧民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加快推進現代草原畜牧業建設,有效保障了草食畜産品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等方式,保證了農牧民收入穩定快速地增加,初步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的政策目標。
草原生態依然脆弱
近年來,草原大政策給牧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目前我國草原生態還沒有恢復到歷史最好水準,草原畜牧業還不強,草原總體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
一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決定草原生態恢復的長期性。我國草原多分佈在乾旱地區,這些地區年降水總量少,而且年際間、季節間波動大。同時,與森林相比,草原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更少,群落結構也更簡單,因此草原生態系統的種群和群落結構容易發生非常劇烈的變化。草原生態系統的這些特點決定了退化草原生態的恢復註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是草原退化形勢決定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的艱巨性。過去幾十年的過度利用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造成我國草原出現大面積的退化、沙化、鹽漬化,其退化範圍之廣和退化程度之大都是難以想像的。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草原保護建設,必須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努力。
三是草原生態生産上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草原生態恢復的複雜性。長期以來,人們過於強調草原的生産功能,忽視草原的生態功能,由此造成人畜草關係持續失衡,這是導致草原生態難以走出惡性迴圈的根本原因。近年來,草原保護投入的增幅很大,但由於草原面積廣闊,單位面積投入遠低於耕地、林地,加之牧區經濟和畜牧業基礎設施落後,在這種條件下,在所有草原地區轉變發展思路,開展草原生態恢復還是相當複雜的。
草原生態恢復和保護建設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草原保護建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也將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要積極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同時以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為動力,推動形成依法治草新格局。
一是建立和完善草原法制,加快推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各級草原管理部門和監理機構要認真學習貫徹依法治國精神,積極推進依法治草護草進程。繼續推進《基本草原保護條例》立法進程,研究和科學界定草原生態紅線,強化監管,嚴格保護好基本草原。深入宣傳實施草原司法解釋,加大草原違法犯罪行為查處力度。強化草原徵佔用管理,規範草原植被恢復費徵收使用。
二是抓好項目建設,穩定和完善草原補獎政策。繼續實施好以退牧還草為核心的工程建設,加快退化草原治理。對第一個草原補獎政策週期以來的實施成效進行評價,深入分析牧區發展現狀,進一步穩定和繼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各項政策。同時,加強督促指導,建立完善的政策落實監管機制,確保資金安全和任務落實。
三是規範草原承包,建立健全草原經營管護體制機制。推進出臺指導全國草原承包的政策文件,進一步規範草原承包管理,賦予農牧民穩定持久的草原承包經營權。創新草原監督和管護機制,加強草原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草原執法監督。設立村級草原管護員崗位,建立健全省、縣、鄉、村四級草原管護聯動網路。加大對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違反有關管理規定的行為堅決予以糾正,切實保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
四是大力發展草牧業,促進牧區協調發展。總結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研究制定《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開展現代草牧業發展試驗示範。加快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和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産業體系。創新秸稈養畜示範模式,推進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組織研究草業産值核算方法和指標,積極配合協調將草業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強牲畜棚圈和飼草料儲備庫建設,提高畜牧業防災抗災能力。加強對農牧民的指導與培訓,提高其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和開展多种經營的能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