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以量寬應對經濟下行
- 發佈時間:2015-05-12 05:27:4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的貨幣政策依然有調整的空間,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依然有效,沒有必要以量化寬鬆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如果説需要對地方債改革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援,也是出於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考慮,但這和發達國家的量化寬鬆(QE)有著根本區別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所謂“中國版QE”的討論逐漸成為輿論熱點。針對這一問題,嘉實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李燕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理解貨幣政策,關鍵要看經濟中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貨幣政策對這些問題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記者:最近關於“中國版QE”的討論比較多,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燕:首先要看到,如果像美歐那樣實施量化寬鬆,由央行直接購買國債或者地方債等其他債權,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法律不允許。在這種情況下,最近關於“中國版QE”的討論依然熱度不減,很有可能是因為地方債置換問題引發了業內的關注。去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提出,地方債務要去平臺化,通過正常渠道發行債券。而同時,地方財政收支又面臨較大的缺口。最近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速出現了顯著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407億元,同口徑增長2.4%,同比增速下降比較明顯,而且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度是6000億元,規模也不算大;同時,財政支出是剛性的,因為很多支出和民生、基建緊密聯繫,壓縮的空間很有限。
記者:在財政收支有缺口的情況下,解決存量地方債問題的難度是不是提高了?
李燕:是的。全國兩會定下的赤字率不到3%,赤字率上升得比較溫和。再加上收支缺口比較大,地方債務今年有超過2萬億元的債務到期,債務負擔問題就顯得比較突出。中央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前一段時間,財政部向地方下達了1萬億元置換額度,這1萬億元的總債券額度佔2015年到期政府債務的53.8%。這些置換債券由地方政府自發自還,用於今年到期的債務。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與其説是中國版QE,還不如説是為了防範風險,貨幣政策為改革進行的配合措施?
李燕:是的。相對於地方政府的收入來説,地方債到期量比較大,如果不給予有針對性的支援,債務置換推行的難度可能較大。如果地方債務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能及時還本付息,會引發信用風險。從防範風險、穩定預期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配合,不失為一個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即使有配套的措施,也是有針對性的,從經濟發展需要出發進行的工具創新,不是無節制的、巨量的放鬆流動性。
記者: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不夠理想。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是否有進行中國版量化寬鬆的必要?
李燕: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現在我們貨幣政策工具箱裏的工具還很多。在近期的降息降準之後,銀行間市場回購利率和Shibor利率都出現了明顯下降,説明貨幣政策的調整,能夠切實帶來市場上流動性寬鬆的效果。在傳統工具依然有效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採取量化寬鬆的手段。
記者:此前央行採取了降息降準等措施,有觀點認為,如果之後再採取再貸款等措施,可能將意味著貨幣政策不再穩健,開始大水漫灌、強刺激。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燕:從目前的情況看,仍然是穩健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是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總體來看,從去年年底到上週末的降準降息的動作,還是應對經濟下行、通縮以及企業盈利減速壓力的常規操作,還是對外匯佔款縮量的中性對衝,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企業債務負擔,促進投資和消費,談不上過於寬鬆。
説到“大水漫灌”、“強刺激”,這樣去理解貨幣政策並不準確。地方債規模比較大,相關的主體比較多,我們認為相對於定向降準等辦法,可能再貸款的效果更好一些。不能一有微調,一有新的調控手段,或者説貨幣政策與其他調控手段相配合,就認為是“大水漫灌”、“強刺激”。反過來説,貨幣政策,也不能被某些詞彙所牽制,要從經濟本身的需要出發,選擇具體的工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