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向經濟注入過量流動性

  • 發佈時間:2015-05-09 06:00: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儘管經濟目前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中國仍應以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主,而不能模倣西方推出大規模寬鬆政策

  在經濟新常態下,還是需要依靠改革、依靠結構調整來培育內生性的增長動力,不能把貨幣政策當做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所謂“中國版QE”的討論逐漸成為輿論熱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儘管我國經濟目前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中國仍應以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主,而不能模倣西方做法推出大規模的寬鬆政策,向經濟注入過量流動性。在經濟新常態下,還是需要依靠改革、依靠結構調整來培育內生性的增長動力,而不能以貨幣政策提供的外生性動力為主導。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作和發展。

  記者:最近關於所謂“中國版QE”的説法甚囂塵上,QE的具體含義到底是什麼?

  郭田勇:QE是一個舶來品,又稱量化寬鬆。這一概念最初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在利率等常規貨幣政策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購買國債、企業債券等方式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以刺激微觀經濟主體增加借貸和開支。

  記者:從發達國家的做法來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觸發QE?推出QE的效果究竟如何?

  郭田勇:QE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危機的非常態情況下,出臺的非常態措施。當時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主要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相繼下調政策目標利率並維持在歷史最低水準,但經濟仍未有明顯起色,美日還面臨通貨緊縮的威脅。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和財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因此,發達經濟體均不同程度使用了量化寬鬆。

  政策效果應該分兩面看,貨幣當局購買政府債券,使投資者轉向公司債券和股票等風險資産,提高收益,産生財富效應,同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支援經濟復蘇和消除通縮風險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量化寬鬆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經濟難題,還有可能導致流動性氾濫。而且,並非所有國家使用QE後效果都很明顯,歐洲、日本就要差一些。

  記者:目前我國是否需要使用QE這種非常規的政策工具?

  郭田勇:我國經濟目前的確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如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工業增速等均不及預期,但這些困難並沒有大到要採取應急性措施的程度。中國經濟還是應該在深化改革層面下功夫,貨幣政策要把握好尺度,可以在穩健中適度鬆動,但仍應以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主。

  記者:有觀點稱央行在前期降息降準之後,還會有其他跟進措施,這可能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強刺激”和“大水漫灌”,您怎麼看?

  郭田勇:是不是“強刺激”,要有一個數量標準。今年4月全面降準加定向降準,釋放了1萬多億元的資金,即使與之前的MLF、PSL、SLF等工具一起計算,釋放的流動性也就是幾萬億元,相對於我國百萬億元的存量貨幣來説,遠遠稱不上是“強刺激”,更不是“大水漫灌”。

  記者:貨幣政策在將來應當如何調整,以適應經濟新常態?

  郭田勇:關鍵問題是,不能把貨幣政策當做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QE釋放流動性,可以解決一些表面問題,但解決不了根本難題。在經濟新常態下,需要依靠改革、依靠結構調整來培育內生性的增長動力。貨幣政策提供的畢竟是外生性動力,如果以外生性動力為主導,有可能會導致原有的結構扭曲被固化,調結構的過程被延緩,甚至可能導致改革的努力前功盡棄,這可能會為未來埋下一些不利的因素。

  當然,經濟增長也要保持在合理區間,增速不能掉得太多,否則也不利於為改革提供合適的環境,貨幣政策還是要把握好度。

  記者:當前,應如何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

  郭田勇:還是要通過改革的辦法。比如發展直接融資,使融資渠道多元化,通過註冊制改革,發展資本市場,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間接融資方面,應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降低金融機構準入門檻,比如設立民營銀行,發展更多中小型金融機構等,這都會有助於引導貨幣投放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的環節中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