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應用進入繁榮期 産業升級有需求強烈
- 發佈時間:2015-05-05 09:04:4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5年前,廣東佛山市的第一台機器人正式“上崗”,它也是國內第一個從實驗室走進工廠的機器人,職責是在陶瓷衛浴行業噴釉。15年後,在香港展出的倣生機器人“哈姆”,已能識別和做出多種人類面部表情。
市場需求是機器人應用的風向標。“中國機器人應用在電子製造、汽車製造等精密製造領域一直髮展迅速,如今在紡織、石化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也迅速擴大。傳統市場如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也日益成為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樹翀表示。
“機器換人”常態化
製造業雲集的佛山已有3500多台機器人“小夥伴”,包括六大主流類型的工業機器人,分佈在120多家工廠的生産一線車間。
珠三角作為全國勞動力輸入最多的地區之一,製造業首當其衝開始大面積“機器換人”。與此同時,珠三角各城市的工業機器人扶持政策紛紛出爐。廣東近日宣佈在2015年至2017年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並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慧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於工業技術改造。
“機器換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增加。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慢慢消失,與改革開放初期每年新增1000多萬勞動力不同的是,未來在總人口不變的前提下,中國每年減少300萬至500萬勞動力將成為中長期趨勢。因此,一些規模較大、勞動力需求較多的産業,用機器人替代人成為必然趨勢。
在製造業,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替代傳統勞動力,不僅因為勞動力成本,“也在於高端精密智慧化製造方式的內在要求,同時還背負著將人類從繁重、危險、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歷史使命。”賽迪顧問裝備産業研究中心諮詢師張淩燕分析説。
中國電科集團第二十一研究所所長施進浩表示,機器換人現象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製造業發達的省份已經比較突出,通過這幾年的機器人熱以及地方政府的首臺套補貼等産業政策的推動,正在形成製造業領域的常態化。不僅僅是大企業,中小企業採用機器人的生産線也逐漸多了起來。這個現象無疑會持續下去。
産業升級對機器人需求強烈
“在傳統的汽車行業,出於提升效率、穩定品質和減輕勞動強度的需要,機器人已經代替人工,成為各個生産車間的標配。”安徽埃夫特智慧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輝告訴記者。
在産業升級的大潮中,機器人應用正在一些新興的中低端市場迅速擴大,如工程機械領域,甚至一些過去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石化、糧食、建材、化肥、飼料等領域市場需求也迅速發展起來。
工信部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表示,“機器換人”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必然伴隨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但這並不是大面積“機器換人”的唯一原因。産業轉型升級需要確保産品的一致性與穩定性,從而大幅提升産品品質、提高生産效率,這也是“機器換人”非常重要的原因。
曾輝對此也十分認同。他表示,在新興的一般行業,特別是在臟累差、危險、枯燥簡單重復的一些行業,人工不願意幹,機器人換人也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左世全表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與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興起是正相關關係。據保守預測,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需求數量和更新數量合計為49.43萬台,有望帶動3000億元零部件市場。
機器人更加“智慧化”
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機器人密度”相對較低。在中國,每萬名工廠工人對應約30台機器人。德國的“機器人密度”是中國的10倍,日本則是中國的11倍。這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帶來了剛性需求。據統計,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産量12050台,同比增長26.2%。
“通過拓展下游應用服務,開拓傳統市場接納新興生産方式,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也日益成為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李樹翀説。
曾輝也表示,在新興的3C(電腦、通訊和消費性電子)行業,由於作業精度高、生産節奏快和勞動強度大,人工幹不好,機器換人越來越受歡迎。
“多領域應用要求中國機器人産業要更多結合個性化需求和特點,也倒逼國産機器人企業去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産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工信部國際與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説。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還為機器人産業提出了新的方向。“智慧製造要求機器人更好地融合和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中輕集團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際機器人與智慧裝備産業聯盟副主席楊漾表示,以規模化應用和産業化為目標,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慧控制等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將成為我國機器人産業發展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