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進村“減貧摘帽”
- 發佈時間:2015-04-24 05:32:0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智峰顏培興魏雪英
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區各級幹部紛紛深入基層,兜底子、找路子、出點子,幫助貧困村居找準“癥結”,開對“藥方”,根治“頑疾”,探索建立“黨建引領、産業支撐、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精準扶貧模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村集體經濟實現“減貧摘帽”。
精準扶貧變“漫灌
”為“滴灌”
扶貧先扶誰?具體怎麼扶?東營區推行“黨政部門包弱村、政法部門治亂村、經濟部門扶窮村、重點部門幫社區、專業部門靠項目”的辦法,從最難啃的“硬骨頭”啃起,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貧困鄉村生産生活條件的有力抓手,整合住建、交通、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涉農項目資金,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去年以來,該區154名“第一書記”以農村為家,與百姓結親,找項目、跑資金,帶隊伍、聚人心,累計協調爭取各類幫扶資金2850余萬元,實施幫扶項目142個。
産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産業扶貧不能是鍛造單一的點,還要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産業鏈條’,實施産業鏈扶貧以産業鏈建設推動技術、生産和行銷三個環節一體運作,鏈起農民、合作社、培訓、特色品牌和園區等發展要素。”東營區景屋村“第一書記”薛世傑説。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要“輸血”,更得“造血”。該區通過設立10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組織實施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破殼運動”,目前,該區221個村居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以上,其中75.2%的村達到5萬元以上,村居集體經濟全部實現“破殼”。
機制扶貧變“務虛”為“務實”
該區積極探索扶貧長效機制,組織開展了“訪民情、解民憂、暖民心”、“雙聯”、在職黨員社區報到等活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其中,在職黨員社區報到活動共摸排出流動黨員625名,已全部納入黨組織管理;“雙聯”活動中3544名黨員幹部“結親連心”為52653戶群眾送去各類致富資訊960多條,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100多件;“訪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活動參與黨員幹部近4萬人次,聯繫走訪群眾1.7萬餘戶,徵求各類意見建議3000多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