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扶貧 讓大山裏的美景走出去
- 發佈時間:2015-04-21 00:29:4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我國扶貧富民的重要領域,旅遊扶貧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旅遊的帶動下,不少貧困縣市的山區鄉村逐漸成為遊客接踵而至、旅遊快速發展的高地。
昔日老少邊窮,今朝富美家園。越來越多的貧困鄉村和群眾,通過旅遊實現了脫貧致富。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10.6萬個鄉村旅遊特色村,180多萬個鄉村旅遊經營戶,年接待遊客9.6億人次,年經營收入約2800億元,直接從事鄉村旅遊的農民達3000多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的6.9%。
洞天福地大美織金
“真誠歡迎更多朋友到貴州織金觀光旅遊,同時品嘗織金美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日前,“洞天福地·大美織金”織金縣旅遊推介活動在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舉行,織金縣委書記崔英魁向全國人民盛情發出“邀請帖”。全國工商聯扶貧部部長王鋼治,全聯旅遊業商會會長、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院長王平出席推介會並講話。
織金位於貴州中部偏西、畢節試驗區南部,素有“溶洞王國、煤海磷都、寶楨故里、竹蓀之鄉、山水之城、百泉古鎮”之稱,是貴陽“1小時經濟圈”和“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織金以卡斯塔地貌、清涼宜人的氣候條件、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為特點,推出以織金洞、烏江源百里畫廊、織金瀑布、織金古城和少數民族風情為代表的織金旅遊産品,同時結合北京地區旅遊客源市場,開拓和打造織金縣文化旅遊線路。
織金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首要解決了旅遊交通問題。幾條高速公路和鐵路形成的交通網路,不僅縮短了織金與貴陽、與周邊縣區的距離,更明顯提高了交通舒適程度,使織金在交通區位上真正進入“貴陽1小時經濟圈”。借助大交通優勢,貴金線(貴陽-織金)、黃金線(黃果樹-織金)、百金線(百里杜鵑-織金)引導來了各方遊客。織金縣致力促進旅遊文化整合,基本形成以織金洞景區為龍頭,以織金大峽谷、織金瀑布、織金古城、烏江源百里畫廊為連線,以龍場營上、熊家場白馬、茶馬紅艷等鄉村旅遊景點為補充的大旅遊格局。
王鋼治表示,全國工商聯扶貧部一直關注支援織金的扶貧工作,織金縣委、縣政府通過與旅遊業商會的合作,大力發展旅遊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工商聯將繼續支援織金旅遊發展,加速推動地方扶貧。
多措並舉促旅遊扶貧
在推介會上,織金縣與相關企業簽訂了項目投資協議,全面啟動織金旅遊新一輪發展建設。
崔英魁表示,2012年,國發2號文件從國家層面賦予貴州“文化旅遊發展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明確提出貴州要建設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遊目的地、休閒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去年,國家旅遊局出臺了《關於支援畢節試驗區旅遊業發展的意見》,貴州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旅遊業轉型發展的若干意見》,織金縣被納入了貴州省省級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同時是“畢節市旅遊産業發展的第一窗口和橋頭堡”和“畢節市旅遊發展的引擎”。
今年是織金的“文化旅遊建設年”,在景區建設方面,以“一洞一城一寨”為主線,已經基本形成了以織金洞景區為龍頭,以織金大峽谷、織金瀑布、織金古城、烏江源百里畫廊為連線,以龍場營上、熊家場白馬等鄉村旅遊景點為補充的大旅遊格局;在配套服務方面,三甲、綺陌兩條40大道等城市幹道的建成通車,以及通村油路(水泥路)的廣泛覆蓋,為承接對外交通、暢通景區道路、延伸旅遊路線打下了基礎,城區市政設施、公共交通、酒店客房、娛樂場所等服務設施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了城區遊客服務功能;在文旅融合方面,堅持文化旅遊一體化發展理念,充分挖掘織金古城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著力促進文化旅遊互動共贏、協調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溶洞文化、寶楨文化、財神文化、祈福文化、砂陶文化等為主要載體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為講好織金“鄉愁”故事、補充“靈魂”文化儲備了豐富的資源。
從交通條件看,幾條高速公路和鐵路形成的交通網路,為織金搭建了便捷通道;從景區路線看,借助大交通形成的區位優勢,織金與貴陽客源集散地、與周邊重點景區的聯繫更加緊密,為織金與加強縣外景區的交流合作,融入貴陽、黃果樹、百里杜鵑、黔東南等旅遊路線創造了便利交通條件,織金將成為貴州省內旅遊路線的重要節點,貴(貴陽)金(織金)線、黃(黃果樹)金(織金)線、百(百里杜鵑)金(織金)線的繁忙指日可待;從遊客來源看,依託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等大交通的輻射帶動作用,織金不僅可以廣聚省內客,還能夠吸引珠三角等省外客,織金旅遊“井噴式”時代即將來臨。
數據顯示,一季度織金縣共接待遊客150.9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8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3%、27.15%。
旅遊扶貧成效明顯
旅遊業是綜合性産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産業,對於擴大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均具有積極作用。
從國際上看,南非實施《減少貧困計劃》、負責任旅遊、旅遊中的公平貿易、旅遊扶貧的企業激勵、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等五項戰略;印度深入實施“負責任旅遊行動”的旅遊扶貧戰略,形成了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民之間的廣泛聯動工作機制;日本則走農旅結合的道路,振興農村經濟……旅遊扶貧已經成為國際上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旅遊業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顯現。我國旅遊發展的實踐表明,旅遊是最好的扶貧和富民方法之一,尤其在山區扶貧和鄉村開發之中。綜合拉動性強、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寬等特點讓旅遊成為不少地區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貧困村通過發展旅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貴州省江口縣、內蒙古阿爾山市和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國家旅遊局定點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旅遊局給予三地政策、資金、規劃、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為貧困縣的脫貧富民引領了道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3年,江口縣接待遊客達34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28億元;2013年,阿爾山市共計接待旅遊者13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7億元;2013年,巴馬接待國內外遊客263.4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89億元,旅遊創匯822.54萬美元。
“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也是國家旅遊局積極探索的旅遊扶貧之路。自2000年以來,先後確定寧夏六盤山、江西省贛州市和吉安市、河北省阜平縣、內蒙古阿爾山市為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其中,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寧夏六盤山旅遊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六盤山旅遊區接待旅遊人數和旅遊社會總收入每年都以20%的速度遞增。
去年8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加強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紮實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意見為旅遊扶貧工作指明瞭方向、確定了目標。
國務院扶貧辦提出:“到2015年,扶持約2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要求,致力於使鄉村旅遊重點村實現旅遊年經營收入超過100萬元,經營戶每戶增收5萬-10萬元,每年直接拉動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間接拉動5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圖)位於織金縣桂果鎮織金河下游的馬場村附近,高55米、寬35米的“織金桂果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