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正規網路問診被衛計委叫停

  • 發佈時間:2015-04-20 09:31:49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祁營洲

  不用出家門,不用排隊掛號,甚至不用出錢,直接登錄醫療網站,敲敲鍵盤就能“摸清”自己身體出現的不適情況,很多市民都有這樣的網路問診經歷。然而,正常看病須走“望、聞、問、切”等程式,而大多數網路問診只是一個“聽”字,這樣的問診方式靠譜嗎?

  近日,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除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端醫療外,其他涉及醫學診治的工作不允許在網際網路上開展。亦有專家提醒,網路問診須謹慎,如要得到科學診斷,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接受醫生的指導。

  問題一:隔空看病或誤診

  在網際網路日益發達的時代,網路也成了很多市民尋醫問藥的場所,似乎網路問診比去醫院更快捷、更省事。記者了解到,不少患者會通過一些健康網站,比如向“線上醫生”進行諮詢,亦有患者會採納“線上醫生”的建議。

  目前,網際網路上仍有不少專門提供網路醫生的網站。記者搜索發現,此類網站多數都是免費的,並進行了科室劃分。然而,多數網站並未展示醫生的任何從業資質證明,個別網站上還有各种醫療器械及藥物的廣告。

  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網路問診”,記者發現,不少媒體報道過患者因輕信網路問診而造成誤診的事件,甚至有人因為通過網路盲目搜索藥物,結果吃了令自身嚴重過敏的藥物而出現休克、昏迷等症狀,險些釀成悲劇。

  4月14日,記者在一家健康網站以“我有點頭暈,吃東西還嘔吐”為由進行諮詢,“線上專家”回復稱“可能是受涼了,建議到醫院或正規藥店接受進一步診斷,不要自己隨便吃藥”。

  問題二:以醫生建議的名義推薦藥品

  記者了解到,國家早有明文規定,在網路上只能進行健康知識宣傳、諮詢,而不能看病、開處方。但有些網站卻打“擦邊球”,以醫生建議的名義向患者提供“診斷建議”、推薦藥品。

  近日,在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除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端醫療外,目前網際網路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的工作還不允許開展,“可以進行健康方面的諮詢”。

  對此,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執業醫師法》要求醫師在採取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要親自診察和調查。

  探究:網際網路醫療何處去

  禁止網路問診,是否就讓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無路可走了呢?

  剛剛推出“微醫”平臺的掛號網總裁廖傑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網際網路醫療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網路醫院以線上聊天、電話、視頻等形式實現了跨空間的實時醫患溝通,遠端解答問題及會診,輕、慢性病患者將免受奔波、排隊之苦。

  “網路問診”在為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秘書長何道新表示,網路問診有積極的一面,比如它可以幫助個別患者得到醫生的建議和指導,通過自我保健和理療緩解病情。但看病是個很複雜的過程,無論是西醫的“視、觸、扣、聽”,還是中醫的“望、聞、問、切”等基本步驟,在沒有當面接觸患者的情況下,都難以很好地完成。特別對於疑難雜症的患者,僅靠網路的病情描述,醫生就為素未謀面的患者做診斷,未免有些草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兒科主任鄭成中認為:“由於患者提供的資訊未必全面,醫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提出明確建議。比如對於發燒患兒,除了需要其體溫資訊外,還要看是否伴有咳嗽,手和腳是否發涼,皮膚蒼白還是灰的,這些都是診斷疾病的重要資訊。因此,必須看到患者,才能確診病情”。

  專家提醒,在醫學上,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現出相同的症狀。沒有當面診療,網路上的醫生如果僅根據患者對症狀的描述來判斷病情,指導用藥,可能會導致誤診。

  “從醫療安全的角度出發,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網上不能看病,只能諮詢,否則屬於非法行醫。網路問診是個好方式,但它只是一個參考。醫學是複雜的,網路問診一定要選擇專業醫師諮詢,防止有些網站為了達到商業目的,雇用沒有專業資質的人誤導患者。”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也表示。(據《羊城晚報》)

  連結

  如何避開網路問診陷阱

  專家表示,在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的當下,利用網路進行健康諮詢時應注意幾個問題:要確認該網站及其醫生是否具有資質,相關人員是否具備醫師資格。可登錄衛計委網站《執業醫師註冊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人名查詢,以辨真偽。

  正規醫院的醫生在提供網路諮詢服務時,一般只提供治療原則、進行健康知識普及,不會隨便推薦具體的藥物。對於網路醫生給出的診療意見,患者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將其視為最後的診斷結果,建議患者還是到正規醫院確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