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高校聯合國”
- 發佈時間:2015-04-20 01:31:0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綠色加黑色搭配,這是香港科技大學産學研大樓內生物醫藥中心實驗室所有門框的典型設計風格。在這裡,記者見到了王志明。作為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去年引進的首位博士後,王志明從事熒光成像研究。“深圳虛擬大學園給我們提供的各類資源,對我們的科技研究和個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便利。”年青且略顯靦腆的王志明向記者道出他在深圳虛擬大學園一年來的感受。
2006年中,港科大入駐深圳虛擬大學園建立深圳研究院,隨即籌建科研大樓。2011年年底,這棟共七層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産學研大樓正式啟用。
“在這裡,我們有多個實驗室,常駐專家教授有71位。”港科大深圳研究院院長李世瑋教授告訴記者。
實際上,在深圳虛擬大學園內,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只是百花一紅。“目前,入駐深圳虛擬大學園的院校已達57家,其中境內41所,境外7所,香港6所,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服務中心相關人員告訴記者。
在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除了深圳,還沒有一座城市能把如此多的高校旗幟聚積到一起飄揚。有人説,深圳的虛擬大學園,是名符其實的“高校聯合國”。
高校“聯合國”如何煉成?
在十六年前的深圳,如果説到經濟的繁榮,任何一個深圳人都會無比自豪,然而一説到深圳的高校資源,就顯得底氣不足。原因很簡單,在深圳,確實數不出幾所國內外知名的高校。
“深圳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高端教育和高端科研資源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在當時的深圳,高校科研資源與經濟市場的發展無法匹配。”上述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服務中心人員説。
如何破解高校科研資源的不足?深圳市創新地提出建立虛擬大學園的思路。所謂虛擬大學園,就是把境內外各類高校引至深圳,在深圳開設教育、科研和産業機構,並將這些高校機構整合為資源平臺,以彌補深圳的高端技術人才教育的不足,並以高端研發、技術轉移來帶動深圳産業向科技型轉型發展。
拿什麼條件吸引高校來深圳?高校在深圳的機構性質如何劃分?都成為決策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1999年,深圳市政府正式開建虛擬大學園區,進駐虛擬大學園的高校機構,定為事業單位。“園區為進駐的高校機構提供辦公室並配備了辦公設施,辦公人員基本上可以拎包入住。”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説,首批進駐的高校有22家。
“當年我們就帶了十七個人,七八條槍到了這個地方。當時這個地方實際上還是一片海灘。”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院院長馮冠平告訴記者。
為迅速壯大規模,2003年,深圳市政府在高新區南區劃撥了22.6萬平方米土地,啟動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清華、北大、哈工大等第一批在深圳虛擬大學園內建立了科研大樓,此後一共有12所院校獨立建成産業化基地大樓。
相比之下,港科大入駐深圳虛擬大學園並不算早。“入園是港圳雙方一拍即合水到渠成的事情。”李世瑋説。如今,深圳虛擬大學園已聚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等國內外57所知名院校,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建成面積50萬平方米。
作為我國第一個整合國內外院校資源、按照一園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設的創新型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深圳虛擬大學已成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廣東省教育部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廣東科技人才基地”。
“深圳虛擬大學園本身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偉大的構想,是有世界意義的。”對於深圳這個高校“聯合國”,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如是説。
逆向培養的人才有什麼不同?
去年12月,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唐本忠教授“基於三鍵化學的高分子合成”課題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目前,該院承擔科技部“973”項目的就有兩項。
“近幾年,港科大深圳研究院拿到的國內科研項目資金就達1.5個億。”多年來李世瑋主要從事LED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他還在佛山成立了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據介紹,在虛擬大學園區內,進駐高校建立了各種類別的實驗室,形成了深圳市的科學技術公共平臺。對於園區內的高校研發項目,深圳市政府提供“有競爭性”的扶持和資助,從而大大促進了這些高校的科技創新。
由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作為主要承辦單位之一的“電聲技術國際研討會”(ISEAT)每兩年在深圳舉辦一次。ISEAT2013共有近700人參加,參與的代表來自近200家中外企業。至今,ISEAT已成為該領域的標桿性會議。
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虛擬大學園累計在深圳設立研發機構207家,專利693項,軟體著作權133項,發表各類論文562篇,承擔國家、省、市各級科技計劃項目1404個,其中國家級項目638項。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獲得國家技術進步獎,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居廣東省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申請前十。
而對於這些科研平臺,深圳的各類人才也趨之若鶩。由於這些高校機構高度的開放性,深圳各類企業科技人才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導師,更不乏企業向這些高校提出“訂單式”人才培養。和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不同的是,這些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熟悉市場的技術應用,有的甚至在研發領域有了較好的成果,因而,這些屬於“回爐再造”的學生,往往對導師有著更為“挑剔”的眼光。
“這又反過來促進了園區內高校的教育創新,走出純理論的傳統教育模式。”
對此有人認為,之前的人才都是從高校到企業的輸出模式,而通過企業人才到高校再造,實際上是一種創新的。
在虛擬大學園記者看到一組數據,截至去年九月,深圳虛擬大學園累計培養各類科技人才超過21萬人,其中培養博士1672名,碩士40950名,本科生46000名,訂單式培訓66000多名,引進實習生4000多名,博士後140名。“這還不包括一些短訓人次。”
如何讓科研接地氣?
在港科大深圳研究院有一個常規,那就是每一名研發人員每週都有一個“顧問日”。李世瑋介紹説,所謂顧問日,就是科研人員自己安排,同科技型企業進行自由對接,開展技術産業化活動。
“我自己去華為公司,這幾年至少有200多次之多。”李世瑋説,通過顧問日,科研機構可以了解到企業的技術需求,同時利於把研發成果快速推向市場,實現産業化。而他自己主導研發的半導體照明應用技術,已在香港地鐵車箱得到了成功應用。據悉,自去年開始,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已開始從事技術轉化工作。眼下,他們正著手把“雲洲”無人船推向市場産業化。
在深圳虛擬大學園內,“深圳速度”“把成果快速推向市場”已成為共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就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近年深圳啟動的城中村出租屋流動人口聚集區的消防應急方案及設備應用,就是根據其研究成果實施的。
而中國地質大學關於珠寶檢測的技術,既為深圳培訓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又為産業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服務,其地理資訊系統的專業技術研究,在深圳城市地下管網和城市綜合管理的應用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2014年6月13日,山東大學深圳研究院與山西紅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簽暑戰略協議,雙方圍繞以紅豆杉植物細胞培養生産紫杉醇項目為龍頭,逐步對銀杏等有藥用植物和微生物進行細胞培養研究,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方面開展合作,助推生命健康産業的發展。
在虛擬大學園建立之初,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中心人員經常帶著園區內的高校“首席代表”去走訪深圳企業。如今,同樣是和企業對接,這種方式卻悄然發生了變化。現在,管理中心帶高校去和企業對接,為提高對接效率,只會選擇技術專業應用對口的企業和高校進行對接,由“人走企業”細化到“專業走企業”。
如果説在人才培養上,深圳虛擬大學園呈“逆向”式教育,那麼在技術推廣上,實際上在深圳也呈現出企業的“反推”效應。虛擬大學園區內的高校很注重同企業的接軌,形成了良好的校企溝通機制,因而高校很容易掌握市場對於高科技術的實際需求,因而在研發方向和技術的實用性上,就容易“接地氣”。另一方面,企業面對市場競爭,會提出高科技術的現實需要,並把這些課題直接反映到高校,從而推動高校建立新的研發課題。“在虛擬大學園內,有很多高校的科技研發項目,都是企業等著要的”。
“研發人員老呆在辦公室是沒有用的。”李世瑋認為,多跑企業,一是促進科研機構對市場的真正了解,二是大大提升了技術轉移和實現産業化的速度。
在深圳虛擬大學園內,已建成多個以政府主導、院校為主體、多元化投資的孵化器群,一種“孵化研究院、孵化研究機構、孵化企業”三位一體的孵化模式正在形成。到去年,深圳虛擬大學園孵化科技企業達861家,其中上市33家。
深圳虛擬大學園這個“綜合創新的生態體系”業已形成。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園區內一批實力強的院校已突破地域邊界,形成以深圳本部為核心、以周邊市縣為腹地、以産業基地為載體的合作與輻射相互聯動的格局。如華中科技大學在東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在佛山等,都建設有自己的合作基地。清華大學研究院在美國、英國和俄羅斯等地設立了辦事機構。這種“外溢式”發展無疑強化了虛擬大學園內院校的跨區域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增強了虛擬大學園的“內生式”發展優勢。
“按照許勤市長的要求,我們正加強虛擬大學園的頂層設計,目前正在作新的發展規劃。”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中心人員説。
圖為香港理工大學深圳食品生物污染與控制重點實驗室。照片由港理提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