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可小覷的電子垃圾

  • 發佈時間:2015-04-07 00:32:0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我國的電子垃圾總量大,同時處理技術手段落後、相關監管不到位,導致再生資源流失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廢棄家用電器與電子産品,簡稱電子廢棄物或電子垃圾。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四機一腦”年廢棄量達1億台,手機淘汰量為7000萬部。另據2012年電子垃圾處理行業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電子垃圾數量達1110萬噸,佔全球的22.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生産國。此外,每年通過非法渠道進入我國的國外電子垃圾超過200萬噸。

  目前我國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還處於粗放型的狀態,90%以上的電子垃圾都是由個體戶回收,並由小作坊處理,這種方式已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灰色産業鏈,年産值達千億元。2014年,獲得環保部門技術資質認證的104家企業,因前期建設投入高、處理成本高,面對電子垃圾回收渠道和數量匱乏的困境,導致無法開工生産,處於虧損的尷尬境地。

  我國電子垃圾的處理還處於較低水準,大多采用“機械破碎+分選”的低端技術方法,未全面考慮再生資源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正規處理企業的處理技術與設備主要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在個體回收模式佔主導的情況下,處理手段大多采用手工拆卸、焚燒、強酸萃取、填埋以及丟棄等方式。如此處理導致較難回收的寶貴資源大量浪費,同時産生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我國對電子垃圾管理實行分級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涉及工信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環保部等多個部門。這種管理模式存在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監管矛盾等諸多問題,致使在各環節中責任主體不明確,形成灰色地帶,産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及監管體系失靈現象。

  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通過非法渠道進入中國的電子垃圾超過200萬噸,但中國電子垃圾的處理手段尚處於並且長期處於初級階段,相關的監管也亟待完善,更可怕的是,中國的消費者和企業甚少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一些業餘的電子垃圾回收站正在用環境和人命賺錢,樂此不疲。國外媒體曾深度報道過中國的一些村鎮,長期以回收電路板上的黃金為生,主要流程涉及電路板碎裂、高腐蝕酸分離等污染行為,鎮上81.8%的6歲以下兒童都患有鉛中毒病症,而那些高腐蝕酸流入附近的河流之後又引發了“百年難愈”的污染,這種畫面只是想一下就會脊背發涼。

  問題:

  ◇為何我國大量廢棄電子産品的回收拆解絕大部分是由個體經營者處理?監管部門的職責如何劃定?

  ◇面對淘汰的電子産品,很多人都有賣掉還不如囤在家裏或者乾脆扔了的想法,原因在哪?

  ◇人們高頻率的更換手機對電子垃圾的增加有著巨大的“貢獻”,可是換手機真的需要這麼頻繁嗎?人們在選擇“時尚”的同時可曾想過電子垃圾對日後生活環境的影響?

  連結:

  民進中央在2015年兩會上遞交《關於推動並規範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的提案》,建議在短期內國家設立專項資金並與國家開發銀行長期無息貸款相結合,集中、重點支援大型專業電子垃圾處理企業的建設,支援引進高端處理設備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低水準、低效果的企業和小作坊。隨著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的規範和市場的成熟,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將逐步能夠自負盈虧,國家可以逐步減少補貼。

  (本欄目內容由責任編輯整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