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3年10月0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鳥類天堂”呵護農民利益

  • 發佈時間:2015-04-07 00:32:17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四月初春,位於我國東北的興凱湖尚未完全解凍,大批的候鳥便早已翔集於此。4月1日,記者跟隨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和鳥類保護志願者來到興凱湖畔密山市白魚灣鎮的投喂點,把數十袋玉米、稻穀撒向鳥類棲息停留的濕地和稻田。這是黑龍江省首次利用生態補償基金進行候鳥遷徙食物補充投喂。

  東北林業大學動物保護專家吳建平教授説,“在停留地對鳥類進行投喂,便於它們補充能量,鳥類的體況會好一些,參加繁殖的鳥類就會增加、種群就會擴大,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每年有150多萬隻鳥遷徙途經

  “今年升溫比較快,地裏的雪化得早,候鳥來得也較早。”密山市教育局副局長孫長山的另一個身份,是鳥類保護志願者和攝影家。他在興凱湖邊觀察、拍攝鳥類已有20多年,“今年來的鳥類總量不少。前兩天在湖沿上看到7隻丹頂鶴、4隻天鵝。昨天晚上降溫,水面一上凍,鳥類數量就少了。”

  “藍天映丹羽,舉目皆翩然。鶴鳴喚春醒,雁舞頌秋歸。”興凱湖位於黑龍江東南部,是中俄兩國的界湖。專家介紹,興凱湖正好位於候鳥遷徙的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上,是世界上罕見的湖泊—森林—濕地生態系統。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225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水域廣闊、河流縱橫、沼澤密布、森林茂盛,形成了複雜穩定的生態環境。

  黑龍江省林業廳副廳長楊克傑介紹,每年途經興凱湖的遷徙鳥類就有290余種、150多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就有丹頂鶴、東方白鸛、朱鹮等11種。

  預留地為鳥類提供“口糧田”

  “去年我到這裡來調查,見到一對夫婦,他們包了5坰地(5公頃,75畝)。怕鳥類破壞莊稼,農民每天晚上都要來看地。有一天沒去看,鳥類整片落下來,地裏的莊稼基本都被毀了。第二天早晨,老兩口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東北林業大學教授于洪賢認為,鳥類的生存空間和人類的生産生活空間重疊,“人鳥矛盾”在很多地方有時較為突出。

  “由國家出錢,把鳥類造成的糧食損失補償給農民,這個試點很有意義。”于洪賢説,這樣可以避免農民驅趕甚至捕殺鳥類,同時也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戰略部署,國家林業局會同財政部門在濕地保護管理上開展了大量工作。2014年,全國部分重要濕地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興凱湖保護區成為首批27個試點單位之一。

  據了解,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保護單位被納入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單位,今年獲得補償資金4000萬元,這也是定點投喂遷徙候鳥的資金來源。

  “今年計劃投喂的總量約17.8萬斤,時間會持續到4月中下旬,等到草長出來,蟲子開始活動,投喂活動再告一段落。”黑龍江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仁春説,“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旨在探索生態補償的途徑和模式,這項工作的開展,對保護農民利益、保障候鳥遷飛通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王仁春説,黑龍江省今年將嘗試預留2000畝左右的“口糧田”,“具體的預留位置和補償方式還在進一步探討當中。要想永久性地解決‘人鳥矛盾’,還是要與退耕還濕結合”。

  “濕地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生動的載體與媒介。”楊克傑説,一套好的體制機制,不僅能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更能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此次試點的意義所在。(記者 袁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