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營養改善計劃遭遇招投標亂象

  • 發佈時間:2015-03-26 01:0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近期在陜湘桂寧等省區調研了解到,各地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工作中,學生營養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與此同時,食品安全監管存在隱患、招投標環節亂象頻出、食堂運轉及工勤人員配備缺乏保障等“老問題”依舊突出,使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效果受到影響。基層教育工作者建議,宜因地制宜對政策標準作出適當調整以適應新情況,擴大保障範圍。

  記者了解到,自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來,各地結合實際自加壓力,通過提高補助標準、加快食堂建設、提升配餐服務、強化安全監管、落實教師陪餐制度等措施,使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説,陜西將本省“蛋奶工程”與國家營養改善計劃並軌,按照每生每天4元、每學年200天的標準在64個非國家試點縣逐步推行營養改善計劃地方試點。截至2014年底,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全省107個縣市區8850所義務教育學校的231萬名學生,佔全省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70%。

  不過,多地受訪基層幹部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營養改善計劃實施至今,其補貼標準、覆蓋範圍已面臨調整需要。同時,食品安全監管存在隱患、招投標環節亂象頻出、食堂運轉及工勤人員配備缺乏保障等“老問題”突出,使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效果受到影響。

  一方面是補助標準偏低,營養餐“營養”縮水。自2014年11月起,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將試點地區補助標準提高到4元。儘管如此,各地仍普遍反映,營養改善速度追不上物價上漲幅度,營養餐縮水現象時有發生。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工作人員介紹説,一些試點地區山大溝深、常年缺水,自給能力十分有限,蔬菜全部依靠城市批發市場流通供給,價格高、品種少,學校伙食調劑難度大,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優質營養素的攝入量。

  在中西部一些貧困地區,資金短缺導致的食堂建設滯後、供餐就餐設施簡陋、新鮮食材供應困難等“老問題”依舊突出。各地還普遍反映,學校食堂工勤人員待遇低、留人難,食堂運轉也缺乏資金保障。一些縣市區未能將加工營養餐衍生的運作成本及人工成本納入政府預算,造成了學校膳食補助資金被擠佔等現象。

  另一方面則是供餐環節的亂象頻出,食品安全監管隱患仍存。2014年6月,廣西藤縣涉及近8萬名小學生的營養餐項目招標,6家中標單位中竟有3家為“問題企業”。湖南省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中學校長張春坦言,在確定營養餐供貨商的問題上,領導插手、打招呼現象太多。供貨商良莠不齊,供應的食材來路不明,品質難以保障。“都是一些沒有任何資質的小販,完全不能稱之為供貨企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馬存林以及吳軍科、王海波、張春等基層幹部及教育工作者表示,針對當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新問題頻出、老問題仍存的現實,宜適時提高補助標準,擴大政策覆蓋範疇。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學校食堂、餐廳等建設改造進度,提升軟硬體實力,為學校供餐創造條件。

  首先,因地制宜提高膳食補助標準。充分考慮我國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分地區、分標準因地制宜提高膳食補助標準。可針對民族地區或清真飲食地區出臺專項補助辦法。

  其次,適當擴大政策覆蓋面,鼓勵各地採取有效措施,將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城鄉結合部和縣城寄宿生、特殊教育學生、符合條件的農村私立學校學生、學前教育兒童等納入補助範疇。

  第三,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專項公用經費補助政策,用於學校食堂設備更換維修,水、電、煤等支出,滿足食堂日常運轉需求而不擠佔學校正常公用經費;建立工勤人員工資補助機制,穩定供餐隊伍。

  第四,強化監管責任,提高營養餐及原料供應商準入門檻,加強資質審核,將不合格企業擋在校門之外。王海波建議,可將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全過程納入地方政府和學校政務公開範疇,便於群眾知曉和社會監督。有關部門以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為重點,抓好常規檢查和重點監測,推動營養改善計劃科學規範實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