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因地制宜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 發佈時間:2015-03-21 04:32:1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春時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長期進城務工,已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土地不再是家庭內部經營,土地流轉已經形成了農村社會新常態。促進土地流轉健康發展,核心問題在於規範有序和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規模的測算

  規範有序就是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土地流轉加以引導和指導,鄉村兩級幹部是土地流轉的直接組織者。有些領導幹部認為土地承包到戶後,如何經營土地是農民自己的事情,那是一種不負責任、不作為的錯誤認識。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經濟規律的本質要求。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是土地流轉的經營主體,經營主體經營土地的規模取決於他的經營能力。土地經營規模受資金、農機裝備、專業技術及必備的倉儲設施等生産要素相制約,經營規模和經營主體的能力相匹配,才能叫適度規模經營,超出了經營能力,會適得其反。在實踐工作中盲目追求規模,“小馬拉大車”會造成經營不善。固定資産投資較大,經營規模較小,資産等生産要素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效益也不能實現最大化。

  根據我們對遼寧省鐵嶺市各類經營主體生産要素和經營規模的測算,家庭農場具備價值20萬元以上5台套小型農機具,即可保證其500-1000畝的作業面積,必須具備至少70%以上的自有農機具,專業管理人員1-2人。每年每畝分攤固定資産折舊費用30元。在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和畝效益關係上,以種植玉米為例,測算結果表明家庭農場需要固定資産投資80萬元,至少流轉250畝土地以上才能保證有利潤。當經營規模超過1000畝以上,畝效益下降,最佳的利潤空間是800-1000畝。

  目前鐵嶺市的土地流轉態勢越來越好。以前土地流轉多數農民相互轉包,價格低廉,一年一包,處於無序流轉狀態。2014年,有組織和規模流轉較多,全市有組織進行土地流轉156萬畝,佔流轉比例23%。在流轉形式上,以地入股和保底分紅這種最佳方式,逐步推開。在經營方式上越來越精細化,有的合作社把土地分成若干作業區,分工負責,明確責任,以産計酬,使各種生産要素得到了合理配置。

  主要做法

  鐵嶺市在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和保持適度規模經營上的做法主要有:

  建立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市場,解決土地流轉不規範問題。鐵嶺市建立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市場,將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四荒”使用權、農業生産設施設備等集中到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市場掛牌交易。該市場由鐵嶺市農村綜合産權交易中心來管理,為農村各種産權交易提供場所、設施、資訊發佈及組織交易、産權交易鑒證。經市農村綜合産權交易服務中心鑒證後,憑各種産權使用證,可進行抵押貸款,形成“交易-鑒證-抵押”的農村産權交易模式。市農交中心通過網路平臺和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大型農交中心聯網,向全國發佈鐵嶺市農村産權交易資訊,推進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各種資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土地流轉動力不足問題。引導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如調兵山市富農水稻合作社通過土地整理項目開發水田,由2009年入股土地1200畝、入股社員222戶,發展到現在土地經營面積1.95萬畝,入社社員1400戶,固定資産600萬元。全面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農信社、農行、郵儲銀行在全市推廣昌圖縣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解決經營主體貸款難問題。2014年全市土地流轉貸款為1.7億元,其中,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22億元。積極爭取省以上種糧大戶補貼資金、合作社扶持資金,重點向土地流轉方面傾斜。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問題。重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引導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幾年來,省、市對合作社扶持資金達5000萬元,市政府在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每年拿出300萬元資金進行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多地承擔起社會管理職能。鐵嶺縣新臺子鎮萬鑫水稻合作社在村委會協助下,將西三家子村4000畝土地整村流轉,流轉後,重新建設了田間作業路,取消小池梗增加土地作業面積160畝,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屯道路、文化廣場和田間作業路等都得到了改善,過去落後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鐵嶺市在土地流轉中堅持做到有序流轉和保持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取得了明顯效果。鐵嶺市現有耕地面積820萬畝,其中家庭承包耕地681萬畝。2014年市土地流轉面積為260萬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8%。其中,有31個村實現了整村規模流轉,48個村民小組實現了整組規模流轉,涉及農戶1.3萬戶,耕地14.5萬畝。有組織進行土地流轉156萬畝,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都形成規模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4%,玉米全程機械化率78%。

  土地流轉解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民收入明顯提高。2014年,土地流轉價格平均在700元左右,單純出租土地農民每戶可獲得土地收益10500元(15畝×700元),打工收入3萬元。土地入股農民,每畝分紅收入在900元左右。同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産出率。水田規模經營後,打破原有一家一戶的小池梗,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4%左右,1000畝土地就可增加種植面積40畝。由於規模經營,新品種、新技術能夠得到廣泛應用,提高了糧食産量。2014年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玉米平均畝産2000斤,水稻平均畝産1400斤,比散戶經營平均每畝多産200斤。

  (作者係遼寧省鐵嶺市農村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