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食品安全消費維權舉證緣何這般難?

  • 發佈時間:2015-03-11 01:29:20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首先要看食品經銷商是否具備《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

  及所售食品檢驗合格證明等相關證件。其次,要看包裝有無破損或外漏;密閉性金屬包裝是否有受脹起鼓現象;包裝裝潢的文字、圖案印刷是否工整清晰;是否有倣冒知名品牌包裝裝潢問題;進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標識、檢驗檢疫證明等。第三要看食品是否標注了生産日期和保質期;是否有提前標注生産日期或塗改、偽造生産、保質期限等問題。最後要看食品外包裝上是否注有衛生批准文號、生産批准文號、食品標簽認可編號等資質批准文號。

  民以食為天。“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食品安全的相關話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連日來,記者走訪社區居民、企業、消協組織、監管部門,再議食品安全,就大家普遍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話題展開熱議。

  記者走訪調查中發現,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消費者關注食品安全的熱情很高,然而當自己在食品消費中遭遇侵權時,卻很少有消費者能主動維護自身利益。特別是面對舉證難、索賠難、鑒定難等一系列問題,不少消費者最終選擇了忍氣吞聲、不了了之。

  在食品消費中,消費者面臨的普遍性難題有哪些?又該如何學會保護“證據”,維護好自身權益?當遭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怎樣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如何看懂食品標簽、在食品消費時有哪些誤區?

  案例一:餐後嘔吐拉肚子難追餐館責任

  “我平日裏的工作就與食品安全有關,可自己的孩子吃壞了,才發現要維權其實很難。”在我市某行政單位工作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冬天,家人帶著6歲的兒子去榆中玩,在榆中一家山莊吃了飯。用餐後幾個小時,小孩出現了嘔吐、腹瀉等症狀,送到醫院治療。由於張女士工作忙,孩子一直由父親在照料。

  張女士回憶説:“等我去醫院看到孩子的情況時,小孩的不良症狀已經減輕了。這種症狀是非常典型的腸道細菌感染,應該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可家人當時並沒有採集孩子的嘔吐物、排泄物,缺乏確鑿的證據説明是餐館的飯菜有問題,不能追究餐館的責任。”

  張女士遇到的問題,非常典型。按照“誰投訴、誰舉證”的原則,消費者想要維護自身權益投訴商家,就必須拿出足夠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消費者都面臨著舉證難的尷尬。“誰去外出就餐,還帶著準備留樣的小瓶子?”在街頭隨機採訪中,市民王明華直言,很多時候,買到假冒的食品、問題食品,心中很質疑,可是普通消費者很少有專業知識與能力,也缺乏專業的部門給予指導和幫助,最後只能是不了了之,放棄維護合法權益。

  案例二:食品中吃出異物商家不承認

  火腿腸裏吃出玻璃渣、牛肉麵裏吃出頭髮絲,麵包裏吃出小蟲子……遭遇到食品中的異物,消費者大都非常氣憤,想要找商家討個説法。可很多時候,這樣的願望並不能實現。

  今年春節前,為了圖方便,陳女士從單位食堂購買了幾份獨立包裝的八寶飯、梅菜扣肉帶回家。大年初一早上,她熱了一份八寶飯,誰知在食用時卻發現裏面竟然混有一截刷鍋的鐵絲,頓時沒了食欲。上班後,陳女士找到食堂負責人反映此事,可老闆認為事過境遷,沒有辦法證明陳女士説的是否屬實。陳女士只好作罷,“不僅沒有賠償,連句道歉的話都聽不到。”

  “如果消費者在事發後能夠找到除家人外的旁證,證明鐵絲是出自八寶飯的,然後帶著八寶飯和購物小票等可以證明事實的證據,便可到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但大多消費者買少量的食品並不會索要購物小票和相關證據,所以很難索賠。”記者從消協部門了解到,在一些食品消費中,不開包裝不知道品質問題,而打開包裝後又面臨證據難以保全的尷尬。在幫助消費者維權的眾多案例中,食品安全維權普遍體現出舉證難、鑒定難和索賠難等共性問題。食品是容易變質的特殊物品,對不具有專業知識的普通消費者,除非是當場消費發現變質的,其他情況要取證證明其不合格比較困難,取證難造成了維權難。

  建議:設立食品檢測公益平臺暢通維權指導渠道

  伴隨著舉證難的問題,鑒定難的問題同樣突出。遇到消費糾紛,不少消費者想通過食品檢測舉證,可又不堪重負。

  近年來,食品監管部門將大力氣下在源頭管理上,但食品安全檢測的力度相對比較薄弱。消費者在市場上買了有疑問的食品,真要想進行維權,絕大多數最後都放棄了。“不是大家意識不強,而是維權太麻煩。很多時候,消費者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去鑒定,需要哪些準備。”消協部門工作人員坦言,曾有消費者買了一瓶進口紅酒,懷疑自己被騙買到了假酒,覺得口味有問題。可要證明酒的品質有問題,就必須拿到國家權威鑒定部門的鑒定證書。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需要另外再購買4瓶同一批次的紅酒,並要支付鑒定費用。不論是維權成本,還是花費的時間、精力,都大大超出了消費者能承受的界限。

  採訪中,有專家建議,政府主導的食品檢測以外,還需要發動市民積極維權,擴大社會監督。地方政府可設立食品安全檢測公益平臺,暢通維權指導渠道。考慮到消費者自發去進行食品檢測維權,成本高昂,幾乎沒有順暢渠道,政府可設立一個專項的食品公益檢測基金。這樣可以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到食品安全進行監督,也讓生産商對食品安全引起重視。

  提醒:購買食品安全意識要放“第一”

  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食品監管部門提醒廣大消費者,應把安全意識放在“第一位”,購買食品時要細緻挑選。

  首先要看食品經銷商是否具備《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及所售食品檢驗合格證明等相關證件。其次,要看包裝有無破損或外漏;密閉性金屬包裝是否有受脹起鼓現象;包裝裝潢的文字、圖案印刷是否工整清晰;是否有倣冒知名品牌包裝裝潢問題;進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標識、檢驗檢疫證明等。第三要看食品是否標注了生産日期和保質期;是否有提前標注生産日期或塗改、偽造生産、保質期限等問題。最後要看食品外包裝上是否注有衛生批准文號、生産批准文號、食品標簽認可編號等資質批准文號。

  需要提醒消費者關注的是:在購買食品時,還要做到“六個不要”。一不要購買添加劑超標的食品。謹防“甜味劑”、“著色劑”、“防腐劑”等添加劑超標,如外表有潮潤、發粘、發黴以及過白、過紅、變綠、變黑等非正常顏色的食品,不要購買。二不要購買雜質污染食品。注意食品中是否摻入表面類似物質或低檔物質冒充正常食品,是否混入砂粒、髮絲等雜物;散裝銷售的沒有防蠅、防塵設施的食品、熟肉製品、涼拌食品,以及售貨員未按衛生要求配戴手套、口罩等銷售的食品,極易受細菌污染,應慎重購買。三不要購買味道異常的食品。食品出現氨水味、酸臭味、霉味或其他異常味道,很可能已超過保質期或已經過“翻新”改裝,不要購買。四不要購買份量不足的食品。防止稱重的食品缺斤少兩、摻入水分或以包裝物等其他成分充重;定型包裝的食品應驗證標注重量與實際重量是否一致。五不要購買價格偏低的食品。購買食品要儘量選擇合法正規、信譽較好的經銷商和信譽較好的食品品牌;同品牌、同規格、同重量價格明顯偏低的要慎重購買。六不要忘記索要購物憑證。購買食品尤其是直接入口的熟食品,一定要索取並保留好發票或收據,以備發生消費糾紛時舉證。 記者陳瑋實習生王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