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問”糧食生産——政協農業界別聯組會討論側記

  • 發佈時間:2015-03-09 09:0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我國糧食産量達1.21萬億斤,實現了“十一連增”。圍繞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政協農業界別聯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庫存連年增加,是否可以少産些糧食?

  “在糧食連年增産後,我國的糧食庫存量逐年增大,倉儲壓力和成本加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鄭暉委員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的糧食是否“過剩”了?

  對此,農業部原副部長牛盾委員分析説:“我國每人平均糧食超過400公斤,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依然滿足不了人們飲食結構改善、水準提高的要求。”

  “從世界範圍來看,糧食仍然供不足需,世界上仍有10億人處於饑餓半饑餓狀態。從國際市場來看,中國人口眾多,有個大國效應問題,往往買什麼什麼漲、賣什麼什麼跌。一旦國內供應出現問題,我們要從周邊國家進口大宗農産品恐怕很成問題。”牛盾説,“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産。”委員們紛紛表示贊同。全國政協常委陳章良説:“從歷史經驗來看,糧食連年增産後容易出現下滑,一旦産量下滑就會帶來嚴重後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大力度保證生産,不能因為庫存增加放鬆生産,絕不能讓糧食産量掉下來。”

  年年豐收,為何糧價還在上漲?

  “國內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飼料糧和工業用糧不斷增加;二是糧食生産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生産資料成本每年平均增長了6.5%;三是收購價格的上漲。”牛盾説。

  陳章良説:“勞動力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勞動力在農業生産成本中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致使糧食生産成本上升。這根本上還是我國農業勞動生産率水準不高導致的。”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委員説:“按照以往的規律糧食生産是豐一年歉一年,然而需求是每年都在增加的,是剛性的。其實現在挑戰很嚴重,這種挑戰是長期的。要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來生産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産品。”

  “十一連增”了,為何還需要進口?

  “一是品種調配的需要,國內沒有的品種、産量不夠的品種需要到國外進口;二是因為部分糧食品種國內市場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牛盾説。“解決‘天花板’和‘地板’的雙重擠壓,我認為需要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達到了農業生産成本的30%-70%,我們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水準。”

  柯炳生委員認為,原因很簡單。人口在增加,消費結構在改變,每年1.7億農民工的糧食消費遠高於他們在農村的水準。

  糧食肯定要進口,因為地是不夠的,要進口什麼呢?要進口土地密集型的産品,比如大豆,我國大豆畝産水準就是120公斤左右,如果我們拿生産7000萬噸大豆的面積去生産小麥玉米的話,那我國的耕種面積還要增加兩到三倍面積。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利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