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絕不意味放鬆糧食生産

  • 發佈時間:2015-02-10 16: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段丹峰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0日訊 (記者 段丹峰)日前,農業部印發《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為此,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部發展計劃司有關負責同志。

  問:據我了解,此前我國已先後開展過兩輪的農業結構調整,與前兩次相比,這輪結構調整的背景有什麼不同?

  答:與前幾輪的農業結構調整相比,這一輪的調整背景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是高起點上的主動作為。近年來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糧食産量達到12142億斤,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9892元,增幅為9.2%,連續4年高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接近萬元關口;其他主要農産品也供給充裕、市場穩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穩定向好的勢頭。可以説,這次調整是在高起點上主動調優調精。

  第二句話是問題導向的順勢而為。在糧食連續多年增産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數量與品質、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産與環境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嚴重。突出表現在:資源環境硬約束與生産發展矛盾日益凸顯,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東北黑土地品質下降、部分地區耕地重金屬超標、地下水超採、“北糧南運”與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匹配等問題突出。農産品品種品質結構與居民消費快速升級不相適應矛盾日益凸顯,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産品發展依然滯後,高品質的牛羊肉、奶類、果菜等農産品生産與消費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種養結合不緊、迴圈不暢問題日益凸顯,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種植業與養殖業配套銜接不夠,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並存。一二三産融合不足,農業比較效益低,農産品加工水準和轉化增值率依然偏低,農業的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等等。這些情況表明,我國農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既是提高農業發展品質和效益的現實選擇,也是問題導向的順勢而為。

   問:與前兩輪結構調整相比,這輪調整優化有哪些亮點?

  答:我認為,這次《意見》有以下四大亮點:

  一是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創新,強調要拓展農業發展的廣度深度。《意見》提出樹立大生態、大食物、大市場、大農業、大科技的新理念,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以新理念引領農業向廣度、深度進軍,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今後,農業發展空間將不僅限于在耕地上作文章,還將“上山下海”、面向整個國土。

  二是更加突出種養結合、迴圈發展,強調要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草牧業。針對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牛羊肉等動物性産品消費劇增的現象,《意見》統籌考慮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生産,提出了“大力發展草牧業,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根據資源承載力和農業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佈局規模化養殖場”、“按照‘以養定種’的要求,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等一系列部署和安排。這樣的安排,兼顧了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和保護資源環境,更具指導性和針對性。

  三是更加突出一二三産融合,強調要發展農業産業化,拓展農業多功能。圍繞提高農業效益,《意見》不僅在“內部優化”上花氣力,還在“內外聯動”上下功夫,提出要“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在“做優二産”上要“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産業鏈,促進一二三産融合互動”;在“做活三産”上要拓展農業多功能,“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強化農業産品、農事景觀、鄉土文化的創意設計”。通過這些安排,使農民從産業鏈增值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四是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建立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産業結構。從前兩輪結構調整看,第一輪主要是為適應農業生産的自然條件;第二輪不僅考慮了自然條件,還兼顧了經濟發展水準、市場需求。這一輪結構優化,既要基於自然條件、經濟水準、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突出生態環境、突出可持續。為此,《意見》明確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此次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提出要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生産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加大地下水超採、重金屬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等。

   問:據我了解,前兩輪農業結構調整後,糧食生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請問這次調整是如何看待糧食生産這個問題,對此進行了哪些部署?

  答: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農業結構調整使得糧食生産連續5年徘徊不前;上世紀90年代末的結構調整,由於對糧食生産有所放鬆,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持續減少,糧食産量連續下滑。總結和汲取前面兩輪的經驗教訓,《意見》在第一部分開宗明義地強調“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絕不意味放鬆糧食生産”,必須跳出糧食生産與農業結構調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把穩定糧食産量作為前提,把提升糧食産能作為根本,構築穩固牢靠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走出一條二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來,並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自給能力達到100%”、“穩定糧食産量和糧食産能,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和目標。同時,《意見》將發展糧食生産作為調整結構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要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於民”為著力點,調整優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實現路徑,並進行了詳細的部署安排。總之,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決不是要放鬆糧食生産,而是要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將飯碗端得越來越牢固。

   問:我們注意到,在剛剛發佈的2015年中央一號中提出要“加快發展草牧業”“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意見》對此也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部署。請問作出這些部署主要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下一步有什麼具體措施?

  答:發展牧草業,促進糧草兼顧、種養結合是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內容,對當前緩解糧食供需矛盾、滿足消費結構升級要求具有重要意義。據《中國糧食發展報告》,2003—2012年,我國食用糧每人平均消費量由246公斤下降到204公斤,總量由6347億斤減少到5532億斤;飼用糧總量由2561億斤增加到3977億斤,增加1416億斤,佔糧食總消費比由26%提高到34%。今後,保障飼料糧有效供給仍然是解決糧食供求矛盾的難點。同時,隨著我國每人平均GDP進入6000—10000美元區間,食物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對肉蛋奶等産品的生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發展草食畜牧業,能更好地滿足我國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此外,發展草牧業,可以充分拓展南方草山草坡、冬閒田,以及農作物秸稈等農業資源,拓展食物來源。基於以上考慮,《意見》提出以“糧草兼顧、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種養結構,並進行了詳細部署。

  根據《意見》部署,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積極推進飼用糧生産。按照“以養定種”的要求,積極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等,發展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進一步挖掘秸稈飼料化潛力,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二是拓展優質牧草發展空間。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閒田,種植優質牧草,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優化畜産品供給結構。三是加快發展迴圈農業,根據資源承載力和農業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佈局規模化養殖場,積極發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等生態迴圈農業模式。

   問:為確保《意見》提出了目標任務順利實現,有哪些保障措施。

  答:為確保目標任務順利實現,《意見》從強化政策扶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加強組織領導等五個方面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既有現有政策的完善整合,比如,“推動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探索建立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用好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資金”、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還有新政策的探索和創設,比如“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用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探索開展糧豆輪作、糧肥輪作、退耕種草補貼試點”等。此外,還考慮充分調動各地農業系統積極性,提出各級農業部門要“科學制定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爭取地方政府支援和重視”。我們相信,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意見》所提出的目標任務一定能順利實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