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政支農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 發佈時間:2015-03-07 07:31:3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阮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財政的調控導向作用更顯重要。近年來,四川財政支農改革“重拳”頻出:推行定向財力轉移支付、提升民辦公助方式、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推進資産量化改革、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所有改革措施出於怎樣的考量?又體現了政府哪些主動作為?

  “總體來講,四川財政支農改革按照‘不花錢或少花錢建機制’的思路,緊緊抓住資金分配和管理使用兩個關鍵環節,在如何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如何支援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新突破和新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説,在農業專項資金分配上,按照“額度下達、明確方向、項目備案、績效掛鉤”的模式,通過實施定向財力轉移支付,賦予了縣級充分的自主許可權。由縣級圍繞規劃和使用方向,自己選地點、定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改變了以往省上定項目、批項目,為下面做主的方式。同時,也強化了縣級的資金管理責任,實行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據統計,2015年,省級財政採取定向財力轉移支付方式分配的農業專項資金規模將達到47.3億元,佔省級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總量的56.9%。

  “財政支農政策要順民意、接地氣,讓農民群眾真切受益,鞏固農民的主體地位。”王一宏介紹説,四川省自2010年以來,在財政支農項目建設中,探索實踐民辦公助方式,實行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讓農民群眾以主人翁身份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切實保障其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實踐證明,民辦公助方式鞏固了農民群眾在支農項目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破解了受益農民積極性不高和支農項目建設主體缺位等難題,促進了農業生産關係的調整和基層政府角色的轉變。

  “財政投入的持續增長,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産生活條件,讓農民受了益;而通過財政支農改革,補齊農民增收‘短板’,加快同步小康步伐,更讓農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王一宏説,在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方面,四川財政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産股權量化改革試點: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為載體,將支農資金形成資産股權,以計價的形式平均量化到試點組織成員,並在試點組織的引導下,盤活資産量化股權,開展多種形式經營,發展農村股份合作,培育農民收入新興增長極。

  在貧困農戶增收方面,王一宏説,全省探索建立了精準扶貧機制,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基礎上,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優化扶貧項目設計,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使財政扶貧資金精確用於扶貧對象,“切實做到了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