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 發佈時間:2015-03-07 07:31:3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3月6日下午,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在兩會新聞中心就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目前糧食安全形勢如何?

  ——我國糧食生産能力穩定在較高發展水準

  民以食為天,發佈會上記者的第一個問題關注的是我國的糧食安全。余欣榮説,我國現在的糧食安全形勢很好。“2014年,我們戰勝了局部地區嚴重乾旱和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實現了糧食總産的‘十一連增’,創出了幾項新高:第一,糧食總産創新高,去年達到了12142億斤;糧食單産創新高,達到了359公斤;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居歷史最高,接近900斤。我們國家已經連續8年登上了10000億斤臺階,這些都説明我國的糧食生産能力已經穩定地登上了較高的發展水準。”

  面對糧食豐收為何我國糧食進口不降反增的問題,余欣榮表示,這些年我們的糧食進口量是在不斷增加,去年達到最高,進口總量大約為1億噸,其中70%以上是大豆,達到了7140萬噸,而穀物類的進口量只有1952萬噸,僅佔當年糧食總産量的3.2%。其中玉米、小麥的進口量是下降的,只有大米以及一些工業用糧有了增加。所以,我國目前糧食需求的多樣化日趨明顯,不是簡單地滿足於口糧,工業和其他方面的用糧需求在日益增加。

  余欣榮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是要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而“糧食不出現大幅減産、糧食産能不出現大幅下滑”將作為“調”和“轉”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國人的飯碗要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飯碗裏面主要裝中國糧。我們始終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確保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如何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我們對問題堅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我國的農産品品質安全總體上是可靠的,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余欣榮説,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都高度重視農産品品質安全。從近幾年農業部對全國蔬菜、畜禽、水産品質安全的抽檢合格率來看,基本穩定在96%以上,而且還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當然,確實在個別地區、個別品種、個別時段,違法違規案件時有發生。但對農産品品質安全問題,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堅決的,哪怕有1%的問題我們就要採取100%的努力,堅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隨後,余欣榮表示,非常歡迎社會各界加強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監督,農業部也將進一步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地方負責制,不斷地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監管水準,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産品。

  農藥化肥污染環境怎麼辦?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在給農業減壓、減負

  提到農業面源污染時,余欣榮説,我們重要的農業自然資源,水、土地等確實到了面臨透支的地步。所以我們必須要把轉方式、調結構的農業現代化擺到重要位置。

  “不過我們現在是主動轉,不是被迫轉。我國的糧食産量穩定在11000億斤以上,給了我們非常從容的空間,我們是在農業能夠穩定的情況下,對不利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調整、防範或者克服,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穩健發展。”余欣榮補充道。

  余欣榮表示,這次轉變生産方式的調結構、轉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動農業發展從拼資源消耗、拼化肥農藥強投入、拼生態環境這種粗放經營,轉到兩個注重——就是注重産量、品質和效益並重;注重集約、節約和創新上來,努力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

  種子科研優勢如何更好發揮?——種業科研成果轉化效果明顯

  “一粒種子能改變一個世界。我們國家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余欣榮説。

  同時余欣榮表示,我國目前的種業科技還存在著一定的弱勢,因此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出臺了加快種業發展的文件,支援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關鍵是如何更好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其次要進一步打破種業在育、繁、推上相互割裂的狀況。要特別關注的是,不要讓科技人員的成果鎖在鐵皮櫃子裏。

  余欣榮説,農業部重點抓了幾件事:大力支援推動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推動種業權益化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設了中國第一家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交易金額就有3000多萬元;鼓勵種業科研人員、種業科技單位和育、繁、推一體化企業聯合組建研究室,共同推動種業科技聯合科研、共同轉化,實現雙贏。

  他表示,經過一系列的種業科技改革,現在以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科技研發轉化取得了明顯效果。現在前50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所佔有的成果、支配的資源已經到了35%,而且趨勢更加明顯。

  農民增收形勢怎麼樣?持增長勢頭——農民收入還會繼續保

  余欣榮首先用數據説話,2014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9892元,差108元就是1萬元,首次實現了“十一連快”。農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幅連續5年快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由2009年的3.33:1縮小到去年的2.92:1。

  農民增收的形勢總體向好。余欣榮認為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城鎮化的發展,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有了顯著增長;其次農産品價格基本穩定,支撐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三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四是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的改革促進了規模化經營發展,使農民的財産性收入保持了增加的勢頭。

  余欣榮表示,農民的收入還會繼續保持增加的勢頭。一是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援;二是要深化農産品價格體制改革,會有穩定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三是農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會增強農村經濟內在的發展活力;最後,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的精準扶貧,會使貧困地區的農民和全國人民一同進入小康社會。

  為何一邊倒奶一邊搶奶粉?——我們對奶業持續發展充滿信心

  “我們和在座的朋友一樣,高度關注而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近期部分地方出現的奶業發展方面的問題。”余欣榮認真地説。

  他表示,當前一些地方出現的奶源過剩問題産生的原因比較複雜。首先從國際上看,2014年全球的奶業增産明顯導致了奶價大幅度下跌,聯動了我國進口奶粉大幅度增加。其次從國內看,2014年全國的生鮮奶産量達到了3725萬噸,增長幅度最大,增加産量最多。國內市場消費增加的幅度趕不上國際奶粉大幅度的進口和國內奶業大幅度的增産,導致了國內,特別是養殖戶鮮奶的收購價格由去年初的每公斤3.25元下降到2.85元。第三個是我國的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與發達國家的奶業發展確實存在著差距。我國還沒有擺脫規模小、成本高、國際競爭力相對弱的狀況。下一步各級政府將採取積極的措施,支援和幫助奶牛養殖戶度過困難,包括補貼、保險、開拓市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奶價下跌對奶農造成的衝擊。

  “我們對中國奶業發展是充滿信心的。因為我國的奶製品市場潛力巨大,市場是金,強大的市場需求將會持續拉動中國奶業的發展。”余欣榮表示。一是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有基礎。特別是標準化奶牛養殖場的推動和發展,養殖機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升。二是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國家的生鮮乳每人平均消費量只有33公斤,不到發展中國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準的1/3,這些需求潛力將會轉化為奶業發展的巨大動力。三是品質安全有保證。農業部連續6年開展了生鮮乳品質安全專項整治和實施監測規劃,累計抽檢了12.5萬批次,結果表明生鮮乳的品質安全狀況是放心的,而且會持續向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