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綜藝電影,你怎麼看

  • 發佈時間:2015-02-25 06:07: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最近搬上了銀幕。據報道,這一綜藝電影在與《霍比特人3》等多部同檔期大片的較量中,上映僅一週便已席捲了超過3億元的票房。聯繫去年橫掃春節檔票房的《爸爸去哪兒》,以及即將於今年春節檔聯袂來襲的《爸爸去哪兒2》和《爸爸的假期》,綜藝電影快餐式的拍攝效率、商業大片式的吸金速度,在讓不少投資人“羨慕嫉妒恨”的同時,也讓一些資深電影人産生了“深深的焦慮感”。他們説,綜藝電影“帶壞了觀眾、慣壞了製片人”,會讓電影市場陷入資金偏離、嚴肅作品流産的惡性迴圈,無異於電影市場的一顆“毒瘤”。

  電影人的憂慮並非全無道理。電影是什麼?電影是一門給人以獨特視聽享受的現代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攝影、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既為藝術,在拍攝製作上自然不能謀求速成,這樣才有可能算得上是誠意之作、良心之作。與此同時,電影還應具備相應的劇情或主題內核,不僅戲劇架構要“抓人”,還得講究“講故事”的手法和技巧。顯然,綜藝電影並不具備電影藝術所要求的這些基本元素,而主要是靠綜藝節目品牌行銷贏取市場。綜藝電影的走紅,的確容易讓部分潛心創作的電影人變得浮躁、短視甚至投機,一些製作人在進行投資之時,也可能不再注重電影的藝術價值,而是以快餐式的商業模式來進行衡量。

  不過,將綜藝電影上升到電影市場“毒瘤”的高度,則未免有些誇大其詞。首先,電影市場本身是個多元化的市場。“重口味”的“暴力美學”存在觀眾,“文藝范”的“小清新”同樣不乏需求,既然觀眾願意為搬到銀幕上的綜藝節目買單,那就大可不必將其看作是“粉絲經濟”催生的畸形兒。其次,把收視率轉化為上座率,也並不完全是一樁簡單而又一本萬利的買賣。在《爸爸去哪兒》刷出7億元票房之前,《樂火男孩》、《我們約會吧》、《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等建立在綜藝節目基礎上的電影,全部慘澹收場。這些跨界的電影未來可能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但不會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綜藝電影固然加重了國産電影給人的浮躁印象,換個角度看,它吸引了熱錢,使電影産業有了更加強大的經濟基礎。那些沉迷于綜藝節目的人群因此進入影院,很有可能成為潛在的電影觀眾。

  在關於如何看待綜藝電影這個話題上,與其將綜藝電影説成是顆“毒瘤”,倒不如將其看做是國內電影産業發展到特定階段應時應景出現的正常現象。只要其傳遞的價值理念沒有問題,就完全沒有必要過度解讀,因為建立在口碑效應基礎上的電影市場,天然就懂得如何“糾偏”。真正值得國內電影人深思的是,觀眾們為什麼願意花錢看一些“綜藝電影”而不是電影人口中的所謂“正經作品”?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在於多數“正經作品”拍得實在是差強人意,既缺藝術價值,又無商業價值。別忘了,一年能火的綜藝節目也就那麼幾個,比起每年票房大賣的爛片數量,已經算是對觀眾手下留情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