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綜藝電影攪亂了誰的心

  • 發佈時間:2015-02-13 00:31:1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電影市場的詭異總是令電影人困惑。

  2014年賀歲檔期,火爆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7億票房讓國內電影人目瞪口呆,電影人與電視人的隔空“交鋒”還沒淡出人們的記憶,最近的綜藝電影《奔跑吧,兄弟》10天又收穫3.8億元票房,再次引來激烈爭議。

  導演馮小剛坐不住了。這個從電視劇半路出家、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導演,在中國電影的“寒冰”時期,以《甲方乙方》的3000萬票房點燃“冬天裏的一把火”,後來《不見不散》“火上澆油”,從此樹立起馮氏賀歲電影的大旗。20世紀90年代以來,馮氏電影幾乎代表了中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取向。可是,突然之間,不那麼像電影的綜藝電影成了賀歲電影的票房強勢競爭對手?

  如果僅僅談商業

  熱門的電視綜藝節目擁有穩定的觀眾群和收視率,靠著播映帶來的口碑和話題效應,在現實生活和網際網路上都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動輒幾億的網路點擊量和話題閱讀量,意味著換成真金白銀的巨大的票房潛力。從《爸爸去哪兒》到《奔跑吧,兄弟》,出乎意料的票房收入便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綜藝節目拍成電影在中國並非總能大賣,在這之前,《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我們約會吧》都翻拍過電影,但幾乎都成了炮灰,收視爆表的《中國好聲音》電影版則像放了一顆啞彈,黯淡而終。倒是《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票房過億,讓電視人看到商業成功的苗頭。

  相較于電影大片動輒拍攝一年半載的週期看,在時間幾乎等同於金錢的當下電影圈,綜藝節目拍攝大電影佔足先天優勢。以《爸爸去哪兒》和《跑男》為例,《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節目2013年12月27日結束,電影于2014年1月31日公映,前後間隔一個月。《跑男》接檔速度更快,節目2015年1月16日收官,電影版2015年1月30日上映,前後僅隔半月。

  事實上,製作方完全了解綜藝節目電影版之於觀眾的意義——它本質上是一檔付費的電視節目,是一檔熱播綜藝節目的“最後一期”,“趁熱打鐵”是必須的。而對《爸爸去哪兒》《跑男》這種級別的電視節目來講,已經在受眾中産生足夠影響,“收視連續破3、穩居同期綜藝節目榜首”就是製作方手握的最大王牌,“最後一期”電影版只不過是載體和終端變了,即使拿到網路上付費點播,也會有觀眾買單,但不會有這麼高的收益。所以像“跑男”這種製作週期短、圈錢快的電影,哪個製作方會拒絕?

  電視人熱衷將綜藝節目拍成電影也是基於大環境,在一個好IP難求的時代,碰上一塊肥肉,誰都想分一杯羹,每個節目組、每個製作方都會千方百計地想把産業鏈拉得長一點,更長一點。拍電影、開發遊戲,當全産業鏈被打通後,通過品牌吸引的人氣和流量遲早也都會變現。況且,通過大電影將一檔節目影響力提升,會讓電視臺品牌增值,第二年招商時,節目冠名費自然也水漲船高,而這些環環相扣的附加值,或許才是電視臺和製作方們更看重的。

  口碑與票房分道揚鑣

  從結果上來看,《爸爸》和《跑男》都是成功的衍生品行銷,是純到不能再純的商業販售行為,賺錢就是其唯一的目的。任何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行為都是偽命題,就連發出批評的馮小剛本人在應對《私人訂制》的差評時都堂而皇之地聲稱“拍這部電影,也是為了拍一部能讓華誼賺到錢的電影”,又何必苛責所謂“綜藝電影”賺錢不對呢?

  然而,一步電影的口碑究竟如何,票房説了不算。

  《奔跑吧,兄弟》電影上映後,在經歷了一個週末的發酵後,影評網站時光網和豆瓣上的觀眾評分驟降至4分和3.2分。此前斬獲將近7億票房的《爸爸去哪兒》的觀眾打分則分別是5.6分和6.3分。

  顯然,這是帶著賺錢衝動拍攝的電影。雖然贏得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但這給電影的專業性乃至電影本體帶來的挑戰不言而喻。

  電影製片人關雅荻對媒體表示,《跑男》電影上映時間經過精密計算,它是在綜藝節目到達高潮剛收官之際,嚴絲合縫地開工大電影,而且檔期剛好和中小學生寒假相吻合。在前期長達半年的電視宣傳鋪墊下,燃起了票房的聚合爆發。甚至可以假定《跑男》電影做了長

  達半年的電視宣傳。

  同時,今年整個賀歲檔“死氣沉沉”的局面下,《跑男》電影讓大盤又再度熱了起來。《跑男》上映前後有8部新片,但具有競爭力的只有《熊出沒2》《喜羊羊7》和《堅不可摧》。上映首日《跑男》35%的排片領跑,讓連續一週排片超過45%的《霍比特人3》驟降了20%。《熊出沒2》和《喜羊羊7》的觀眾群相對更低齡,最終上映首周的《跑男》拿下2.29億票房,成為近期成績最好的國産片。這些“硬數據”也為它攻城略地地拿下了後續的更多排片。

  這些因素,都給《跑男》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電影市場問題多,但機會更多

  綜藝電影能夠獲得市場認可,自有其道理。綜藝節目長達半年的熱身,積累了大量人氣,有著天然的觀眾基礎。在投資回報率上,可謂有著天然的優勢。從這個角度看,對於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綜藝電影無疑是一條攪局的“鯰魚”。

  《爸爸去哪兒》《跑男》這兩部代表性作品,其實皆脫胎于南韓原版。但為什麼原創地的南韓人沒有想到這招呢?電影市場研究者蔣勇認為,南韓的電影人還是遵從電影的操作手法,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下,南韓一年製作的電影有幾十部,相對已經飽和,而且影院每週都有大量優秀作品上映,爛電影根本沒有競爭力。

  據了解,在南韓大型電影製片公司的銀幕壟斷問題飽受抨擊的當下,即便一些口碑上佳的影片,都可能因佔太多銀幕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一台“綜藝節目“。而中國很多片方以超低票價進行促銷,這在南韓屬於惡性競爭,這樣做的電影公司將無法在業界生存。

  再進行簡單對比一下,中韓2015年1月21日到1月30日10日之內上映影片情況,南韓上映新片42部,如果算上所有在映舊片,這一時間段南韓上映電影總數為600部。但電影觀眾基數大得多的中國同一時段只上映14部新片,從時光網能查閱到的資訊,這一

  時間段全北京在映影片數量為55部,其他城市只少不多。南韓電影觀眾面臨的選擇比中國多太多,綜藝節目要進電影院面臨競爭之激烈難以想像。

  與電影産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內地的銀幕數不斷攀升,三四線的影院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迅速發展的影市亟待大量高品質的內容來填充,但連同進口片在內,2014年總共上映的電影總量才僅僅300部,平均

  到每個月才25部片子。剛才的數據卻現實,南韓10天上映的電影就達42部。

  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正迸發出強勁的活力。網際網路時代,更多資本、人才跨界進入電影領域的同時,也促成了業態的多元,未來中國電影業還將呈現更加開放競爭的市

  場格局,觀眾對提高影片水準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傳統電影人面臨危機的同時,也面臨轉機,有品質、有誠意的電影,不缺投資商,更不缺用腳投票的觀眾。如果只是抱殘守缺,恐怕只會把電影市場的份額拱手讓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