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年俗火熱來襲,有“魂兒”才能走長久
- 發佈時間:2015-02-17 08:31:4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周暢陳諾
無論是微信微網志中拜年紅包的火熱亮相,還是廟會、花燈、唱大戲等紛紛登場,抑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等舊時歌謠的重新唱響,舊年俗、尋年味正在成為我們身邊的突出新時尚。
傳統年俗的“逆襲”背後,折射出現代人怎樣的“春節情懷”?綿延千百年的傳統
民俗能否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生機?回歸熱能否持久?
“年味”漸濃:找回兒時的記憶
滾湯圓、炒花生、畫紙傘、炸丸子、逛廟會……在安徽省蚌埠市4A級旅遊景區禾泉農莊,以“尋找有年味的春節”為主題的體驗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禾泉農莊負責人蔣保安説:“現在人們都説過年沒有年味了,我就是把這些年俗集中起來,讓人們來這裡找回過去的年味。”
春節將至,“找回年味”成為許多地方活動的主題。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型安徽紀念園徽園內,中國(合肥)國際年俗博覽會正在召開,泥塑、蛋雕、葫蘆烙畫、剪紙、民間戲曲喜樂會、民俗文藝巡遊等民俗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
除了商業活動,政府部門也逐漸著力於“找回年味”。中國國家民俗協會副會長李新永告訴記者:如今相關部門愈加重視還原傳統年俗,組織民俗活動,在北京的一些社區,各家各戶寫春聯並進行評比在今年較為流行。
作為京城必不可少的一項春節民俗活動,近年來,除了地壇、廠甸等老牌傳統廟會外,各區也著重恢復並打造獨具特色的廟會活動。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小年當天,首屆天橋小年文化廟會在天橋劇場拉開帷幕,呈現給遊客的既有北京的老玩意兒,還有京味兒濃郁的曲劇。
傳統“逆襲”:兩大推手力促回歸
記者採訪發現,商業推手和傳統文化的回歸是近年來傳統年俗日益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蘇先生説,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總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找回年味”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共同心聲。這時,商家適時推出的傳統年俗體驗項目、辦廟會鬧花燈等,契合了人們的心靈需求。
禾泉農莊負責人蔣保安告訴記者,臨近春節,每天都陸陸續續有上百人入住。“今年春節的遊客量預計將達到2萬多人,都是被年俗所吸引來這裡尋找年味的。”
李新永説,近年來不少地方的傳統民間藝人和表演團體每到春節便受邀到各地巡迴演出,一些商業組織還專門瞅準春節商機,組織相關的年俗展和廟會,間接帶火了傳統年俗熱。
安徽肥西縣桃花鎮文化站站長劉俊生説,過去過年打麻將、摸紙牌在農村很普遍,如今村民們過年更期待唱大戲、説大鼓書。鎮裏也迎合村民們的需求,每年春節都邀請民間戲班在各村居進行巡迴演出,每到演出時,男女老少全出動,成為鄉村一景。
“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強了。傳統年俗熱的背後是人們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回歸。”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説。
有形更有“魂兒”:老傳統才有新生命
不少受訪人士表示,各種年俗慶祝活動是一種形式載體,實則蘊含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傳統年俗熱的興起是一種積極的信號,重要的是,要在更多年俗活動中注入傳統文化的“神”,讓春節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傳統節日”,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狂歡節”“購物節”。
事實上,在種種傳統回歸的外表下,如今不少廟會傳統小吃不多、傳統節目稀少,價格卻翻了番,夾雜了太多太濃的商業氣息。“擺個小吃攤,打上各地名點的招牌就當是廟會了,去年隨便逛了逛一家廟會,吃點小吃就花了兩三百元。”
李新永也認為:如今各地恢復的廟會,只是照搬歷史上有的,形式化的東西還是多了一點,實質的回歸還比較缺乏。
多數專家表示,找回年味首當其衝要樹立精神導向,不必刻意糾結拘泥于一兩個具體的民俗項目的得失。傳統年俗已經在歷史長河中傳承發展了那麼多年,核心的傳統沒有因為輝煌發展而丟失,也沒有因為局勢動蕩而被人們遺忘。
專家表示:保持年味可以嘗試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可以在傳統年俗的基礎上更多融入現代氣息,“通過動漫、影視體現年俗、年文化是吸引年輕一代的最好方式,也是讓年味持久的一種創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