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千萬規模能保住 就業結構存隱憂

  • 發佈時間:2015-02-09 05:26:5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去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創出新世紀以來的最高值,達1322萬人。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今年我國就業形勢如何?專家分析認為,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依然能保持千萬規模,但保量的同時追求就業綜合品質提升、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等問題值得重點關注——

  2014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不僅超額完成2014年年初確定的全年新增就業1000萬人的目標,還超過上一年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的數量,創出新世紀以來的最高值。不過,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近年來,城鎮新增就業規模雖持續增長,但同比增幅縮小。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2015年我國能否再創造至少10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勞動力市場總體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教授都陽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説,“長期以來沿用的‘新增就業’,實際上是指勞動力市場上新創造的就業崗位。只有當新創造的崗位數量大於消失的崗位數量,經濟體的總就業數量才會增加。”都陽説,由於“新增就業”難以精準反映勞動力市場的動態變化情況,目前,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多使用非農就業總量變化來觀察總體就業崗位是凈增加還是凈減少。

  “近年來,我國雖然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勞動力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使以非農就業總量來觀察,崗位也一直屬於凈增長。”都陽説。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城鎮總就業凈增1070萬人。在都陽看來,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總就業量仍能保持增長,與我國經濟總體規模的擴大有關。

  2014年,我國GDP總量已經超過63.65萬億元,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對應的GDP數量為6365億元。這意味著,單位GDP的增長所創造的新就業崗位數量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經濟在較低增長速度下運作,但完全可能提供足夠的崗位。

  “考察增長的就業效應,可以用就業的經濟增長彈性度量,即就業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之比。從短期看,在經濟結構沒有發生大改變的情況下,就業彈性一般保持相對穩定。據測算,未來幾年,即便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潛在增長水準,每年也可以創造出1000萬左右的新崗位。”都陽説。

  勞動力市場穩定的基本條件是實現供求關係平衡,都陽認為,經濟增長和就業崗位創造之間的關係,涉及勞動力需求。與此同時,供給端的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減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16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較上年減少244萬人,2014年則進一步減少了371萬人。“相比需求因素而言,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將更穩定和持久。其引發的一系列效應,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勞動力市場政策所應關注的重點。”都陽説。

  不能單靠供求關係變化

  “隨著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轉變,勞動力短缺現象頻繁出現,勞動者在供求關係中處於越來越有利的地位。因此,應該看到就業品質正在不斷提高,如普通工人的工資水準、勞動條件趨於改善等。”都陽説。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水準達2864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速度已連續5年快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

  首都經貿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呂學靜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開發新的就業崗位時,應從非正規就業崗位逐漸向有技術含量的高端崗位傾斜。比如,發展老齡服務等高端服務業,釋放新興産業等具有前瞻性産業的潛力,培育更多技術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崗位,從而實現穩增長和促就業良性互動。

  專家指出,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進一步改善就業品質,不能單純依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勞動者工資水準、勞動條件、社會保護水準提高的同時,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也會相應上升,如果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快於勞動生産率的上升速度,企業、行業乃至經濟的競爭力將下降。

  “如果不能實現就業品質和企業競爭力提高的雙贏,單純追求就業品質提升是不可持續的。”都陽認為,進一步改善就業品質,將依賴於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以及勞動生産率的提升。通過深化要素市場改革、鼓勵創新、促進高附加值産業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才能可持續提升就業品質。

  就業結構性問題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雖然城鎮新增就業規模持續增長,但同比增幅也在縮小,從2010年的5.99%下降到2013年的3.48%,2014年較2013年僅增加了12萬人,增幅不到1%。從凈增就業指標看,2010年達到峰值1365萬人,此後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138萬人,2014年又降至1070萬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認為,經濟放緩對就業的不利影響是存在的。

  在都陽看來,通過宏觀政策相機決策,努力實現勞動力供求關係的總量平衡,是目前的首要目標。從目前情況看,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每年大幅減少,維持勞動力市場總量關係的平衡壓力並不大。不過,勞動供給的日益稀缺已經成為主要矛盾。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結構調整將面臨越來越緊迫的挑戰,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問題也日益顯現。”都陽認為,一方面,結構調整將産生對人力資本的新需求,而現有的勞動力結構能否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化仍存疑問;另一方面,由於高等教育的持續擴張,結構性失業的苗頭已經顯現,未來仍將對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構成挑戰。勞動力市場健康發展的更長遠目標,是在要素配置過程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實現勞動力市場競爭性的提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