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就業增長潛在風險不可不察

  • 發佈時間:2014-10-13 04:52:5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2200820062012/06 (%)

  合計就業15236.412192.511713.230.08

  批發和零售私營與個體77215183.74407.375.19

  國有148.5160.7186.7-20.46

  交運倉郵私營與個體837.7451.3421.898.6

  國有419.5424.5433-3.12

  住宿和餐飲私營與個體1161.1860.1771.350.64

  國有57.656.663.8-9.72

  金融城鎮其他325.7202140.2132.3

  國有151.9155.4165.1-8.0

  住房城鎮其他218.3121.8101116.14

  國有46.743.545.03.78

  教育城鎮其他67.227.520.4229.4

  國有1567.21481.914488.23

  衛生和社保城鎮其他27.312.69.8178.57

  國有639.5501.2466.836.93

  □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 陳炳才

  一、我國就業增長存在潛在難題

  (一)經濟高增長未必帶來就業高增長

  2004年至2013年,我國名義GDP從159878億元增加到568845億元,名義經濟增長了255.8%;而同期就業人口從74264億人增加到76977億人,增加2713萬人,就業只增長3.6%,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完全相適應。這也説明,我國經濟高增長與就業總量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係。從登記的失業人口規模來看,最近幾年失業總量規模增加,而不是減少。如此高的經濟增長,沒有減少失業規模,也説明經濟高增長難以解決當前的失業(率)問題。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缺乏有效關聯。

  (二)投資帶動的就業增加缺乏動力

  投資(包括信貸)增長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資金動力。金融危機以來,當年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重持續提高,從2008年的55%提高到2012年的72.2%,2013年擴大到78.6%,如此繼續下去,2017-2018年,我國當年投資就可能超過當年GDP規模。但是,億元投資帶來的就業人數卻在持續下降。以城鎮來説,每億元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解決的就業人數2004年為4656人,而2009年則降低至1718人,2013年降至876人,億元投資就業人數2013年比2004年下降了81.2%。這表明,當前投資基本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投資,而不是勞動密集型投資。也正因為如此,投資增加或投資擴張雖然帶來經濟增長,卻不能帶來就業高增長。這説明,大規模擴張投資帶來的就業很少,而社會基礎設施或産能會因投資過度而嚴重過剩。

  同樣,我國名義GDP增加帶來的就業情況也不妙。2004年創造億元GDP可以增加就業1702人,而2013年只有672人,億元GDP創造的就業人員效率下降了60.5%。按照邊際效應來看,2013年我國名義GDP比2004年增加了408976億元,同期就業增加2713萬人,每億元GDP增加就業人口只有66人。用信貸指標和消費指標,得出的結論幾乎相同。這説明,我國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加趨於惡化。

  (三)不同産業就業情況差別較大

  2013年,我國第一産業億元GDP帶動的就業人數為4271人,第二産業為928人,第三産業為1130人。這表明同樣經濟規模下,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帶動的就業人口遠高於製造業,第三産業高於第二産業21.76%,第一産業則高於第三産業288.27%。而2004年億元GDP創造的就業人數第一産業為16266人,第二産業為2262人,第三産業為3519人。2013年與2004年比較,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産值就業率分別下降了73.74%、58.97%、67.89%。

  這説明,不同産業都存在産值就業人數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説明勞動生産率是提高的,這在國有單位反映最為突出。2013年,城鎮國有單位就業人員6839萬人,比2006年6430.5萬人增長6.35%;製造業就業人員下降很大,從554萬人下降到369.5萬人;交通運輸和郵政儲蓄等也是下降的;住宿和餐飲、金融、租賃和服務、批發、零售等是下降的,只有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和社保等就業增加較多;建築、科研和技術服務等也是增加的。這些機構佔全部國有企業人員的比重從2006年的56.42%提高到2012年的63.07%。

  (四)不同體制下就業率差異大

  觀察城鎮不同性質經濟體的就業情況可以發現,越是市場化的行業,或是取消了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或是國有經濟比重下降的行業,非國有行業就業增加很快,甚至超過國有規模。如批發和零售,改革開放之前幾乎都是國有。2006年國有批發和零售企業的就業人員只有187萬人,集體所有制等就業512萬人,而私營與個體從事批發和零售的達到了4407萬人。2012年與2006年比較,私營批發和零售企業增加就業3314萬,而國有企業減少了38萬人,集體等增加不到200萬人。

  類似的情況出現還在住宿和餐飲、租賃和商務、居民其他服務等行業。管制相對較嚴格或者私營、個體、民營難以進入的領域,依然以國有為主的行業,如教育2012年國有機構就業人員佔1567萬人,其他只有67萬人;衛生和社保等國有機構640萬人就業,其他只有80萬人不到。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國有地位在逐漸改變,民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而金融行業就業相對開放不夠。

  二、加大改革力度 促進就業增長

  高投資、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説明投資和增長模式存在弊端,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進行戰略和制度調整。

  第一,加快結構調整,創造和實現低增長、高就業的發展模式。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不應該期待和期望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而應該更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儘快結束以産能擴張來維持經濟高增長的模式,創造中低增長(GDP增速為5%-7%)、高就業、高收入的發展模式,關鍵在於調整收入分配,調整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提高勞動工資在增加價值中的比重,解決住房價格過高的問題等。這樣,居民消費能力才有望增加,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服務業就業崗位。

  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農業人口的保障制度,包括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敢於消費。這樣,既可以擴大內需,也可以調整經濟結構。結構調整要區分區域和産業,並做出時間和進度安排。

  第二,堅定有效地實行房地産調控。房地産調控是結構調整的牛鼻子,美國次貸危機打亂了我國2007-2008年的房地産調控佈局,此後房地産價格直線上漲,並推動産業結構逆向調節,也導致諸多行業産能急劇擴張。因此,當前結構調整的關鍵就是房地産調控,要讓房地産價格回歸合理水準。國際經驗表明,房地産調控的核心是取消、禁止非本地常住居民對住房的租賃、投資性購買,開徵非自用住房的物産稅,對持有兩套以上住房者實行累進物産稅,並建立有效的舉報、違法檢查和處罰制度。

  房地産價格下降,不僅可以減少壟斷利潤,更重要的在於可以降低生産、工資、生活成本,有利於推動各種服務業發展及就業增加。同時,加大對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對商品房開發區,要求配備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經濟適用房。房地産價格調整無效或者見效慢,就業問題解決的時間就越長。

  第三,加大服務業投資比重。為何高增長下就業壓力依然大?問題在於資金主要集中到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房地産和交通運輸等行業,這些行業帶動的就業數量相對少,資本密集度高,勞動密集度小。如果同樣的投資規模投資到服務業,其增加的就業人數將遠超製造業。

  與其投資製造業導致製造業産能過剩和環境污染,不如大量投資房地産外的服務業,讓服務業産能過剩。製造業過剩,百姓沒有好處,而服務業過剩,人們享受和服務多了,品質提高,服務水準改善,價格便宜,就會拉動服務業消費。

  降低經濟增速的同時,調整投資方向,就不會帶來就業壓力。應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提高服務業比重,大力發展金融、餐飲、醫療、養老、休閒、旅遊、護理、家政、會計和律師、諮詢等服務業,並提供規範的職業指導和技術職稱。以金融為例,目前銀行排隊等待情況嚴重,可以大量增加營業網點或者增加營業面積和營業窗口,增加就業人員,僅此一項保守估計金融業至少可以增加40萬的就業人口。國際經驗表明,餐飲是就業人口比較多的行業,但我國餐飲社會化程度低,成本較高,阻礙了餐飲業的發展和就業。應取消公款消費科目,大力發展低成本、高就業的社會化飲食業,對微利餐飲實行稅收優惠,保障餐飲安全和衛生,使餐飲能夠有效競爭。城市醫院排隊問題也很突出,應大力增加醫務人員,這方面我國潛力也很巨大。養老、休閒等産業要控制價格和成本,這些關鍵都需要住房價格調控,只有房地産成本下降,服務業的收費和價格才能下降,社會大眾才能普遍參與消費,就業人員才能增加。而會計、律師和諮詢等服務業,我國目前相對短缺,市場運作不夠規範,對這些服務業的發展重視不夠。這方面,可以加大政府投資和投入。

  就投資結構來説,主要是因為投資過於集中于製造業和房地産業,對其他服務業的投資太少。100億元的基礎設施、製造業企業投資大多是投向原材料、機器和設備、廠房,對就業拉動有限。而100億投資進行服務業的設施建設,其帶動的就業增加遠超過製造業。因此,政府應該適當在這些領域增加對民營和私營企業的支援,採取股份制、租賃制、股權投資、補貼、獎勵等措施進行。

  第四,放活民營,搞活國有,更多地在服務業的體制和機制上進行改革。這方面,中國的就業潛力巨大,完全可以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就業增加需求。其原因在於國有體制將資金過多地投向基礎設施和大樓建設,行業利潤和行政成本太高,而私營部門只需要政府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其行政成本低,工資和管理成本也低,各種資源浪費少,這些成本都可以換得就業增加。目前最具有潛力增加就業的行業是教育、醫療等壟斷或市場集中度較高的行業。教育和醫療這兩個行業高度壟斷,私營和個體性質的機構太少,應鼓勵這個領域的就業擴大。

  一是教育體制改革。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和升學制度,允許、鼓勵、指導、規範民營和私人機構創辦教育。如果這個體制能夠放開,估計至少可以增加就業人員數百萬甚至千萬以上。

  二是衛生和醫院、養老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醫院和醫療、養老服務,規範政府和市場行為,立法允許私人和民營辦理醫院、醫療和養老服務,政策對民營辦醫療和養老採取同樣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規範醫患關係,對醫療事故的處理制定統一制度,這個領域可以增加就業數百萬人。

  三是其他領域改革。這些領域如金融,應允許民營更大程度和範圍加入,建立獨立的民營金融監管制度,實行自負盈虧的破産倒閉機制。將大額貸款轉化為小額信貸,並給予政策扶持,適當降低大金融機構成本,以此可以增加百萬人就業。此外,石油、天然氣的進口和加工可集中化經營,銷售和零售應該分散搞活,實行利潤分享,可以大大增加就業。批發和零售業,需要繼續放開,減少國有企業的市場集中度。過去的六年,批發行業的國有部門就業減少了40萬人,而私營與個體增加3300多萬人。目前,批發業國有部門佔就業比重不高,但市場份額相對高,繼續降低其壟斷地位,低價經營,可以擴大就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也是相對壟斷的行業。應看到,民營快遞公司發展,不僅提供了比國有部門良好的服務,而且提高了效率,便利了居民。這部分國有比重應繼續降低,其市場份額若降低10%-20%,或者就業人員降低40萬人,可以增加其他性質的企業尤其是民營和個體就業100-200萬人以上。總之,若上述三個領域進行制度改革,可以新增數千萬人的就業規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