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如何唱主角
- 發佈時間:2015-02-09 03:29:38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祝梅 通訊員 王寅鋒 厲寶仙
本報訊 近日,農業部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將推進馬鈴薯成為小麥、玉米、水稻後的第四大主糧。作為一種適應性廣、産量高、營養豐富的經濟作物,近年來我省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去年的播種面積突破90萬畝。
從全國範圍來看,內蒙古和山東等北方地區仍是馬鈴薯的主要産地,地處江南的浙江省如何發展馬鈴薯産業?從蔬菜到口糧,馬鈴薯在浙江的華麗轉身,又有哪些優勢?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套種馬鈴薯又增收
“臘八”起,浙江迎來了入冬以來久違的一次降水,在蘭溪馬澗鎮丁埠頭村,48歲的村民周福陽等這場雨也很久了。
“這場雨過後,我就準備覆蓋地膜了。”這是周福陽種馬鈴薯的第四個年頭。在這之前,他的田地裏,6月底到7月初種一季蓮子,9月10日到20日前後再種一季蘭溪小蘿蔔,剩餘時間空置在那裏。全年畝産值大概有6000來塊。後來,在蘭溪農作物技術推廣站的專家建議下,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他開始播種春馬鈴薯,冬閒田被利用起來後,畝産值也突破了萬元大關。
萬元産值的背後,不光是一季春馬鈴薯的收益。周福陽告訴我,春馬鈴薯的收穫時間約在4月中下旬,最近幾年的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斤一塊四到一塊五左右,按平均2500斤的畝産量來算,增值在3000元左右。與北方不同,南方馬鈴薯的生長週期較短,一般會施兩次肥,再加開工鈴薯的根莖會直接留在田裏,翻耕過後,也直接成為接茬的那季蓮子的肥料。
“開始種馬鈴薯之後,田裏的蓮子個頭大了不少。”周福陽説,現在,他的田地裏,每畝蓮子的産量達到1500多斤,比之前多了近300斤。去年,他有150多畝土地裏都採用了這種春馬鈴薯—蓮子—小蘿蔔的輪作模式。在蘭溪,梅江、橫溪、馬澗這些北部鎮鄉結合各自的生産特點,發展出了和水稻、鮮食大豆、秋馬鈴薯等作物組合的各類種植模式。
在村裏,周福陽流轉的土地已經超過500畝,剩下的田地,除了部分地勢較低的、不適合種植馬鈴薯之外,要想再擴大面積,最大的問題是成本和時間。“現在這些田地,要雇20多個人才能忙得過來,”他説,村裏的勞力成本已經不算貴了,可現在的面積,光這輪播種都忙了1個月,春馬鈴薯的高價也就穩定十幾天,再晚播種就趕不上好的上市日期了。
農業領域的“機器換人”迫在眉睫。這次播種,周福陽也專門辟出了近5畝地,試用金華農機院引進改良的機器。“土地翻耕後,這套機器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覆土蓋膜、開溝等一系列工作,收穫期也能使用。”蘭溪農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黃洪明説,機器播種還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該機器一小時內就能完成1畝半到2畝土地的播種,將大大節省勞力時間和成本。
搶佔市場黃金期
“浙江種馬鈴薯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説出這句話的金康得,是諸暨毛家園馬鈴薯合作社的負責人。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做馬鈴薯的全國販銷,市面上的馬鈴薯産自哪、價格多少,都摸得一清二楚,“每年4月下旬到5月初,南方馬鈴薯已經落市,而北方馬鈴薯則因為長時間貯藏可能會發芽,市場上沒有品質好的馬鈴薯,南方發展馬鈴薯産業要抓住這段市場空白期。”
2013年下半年,金康得開始嘗試自己種植馬鈴薯。“馬鈴薯最怕高溫高濕,也怕凍,但是不怕冷,北方的種薯在南方生長,屬性、口感都不會差。”第一回,他就種了110多畝——2014年5月5日,經省農業吉尼斯委員會組織的專家組現場測産,諸暨市毛家園春馬鈴薯百畝方平均畝産達到2798.41公斤,最高畝産3216.64公斤,創全省農業吉尼斯馬鈴薯百畝方平均畝産和最高畝産記錄。
可老金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成績,“北方的馬鈴薯畝産在8000斤到一萬斤是很正常的事,畝産提高,效益還能更上一層樓。”他總結經驗:南方的春馬鈴薯要在12月種下去,卡的是市場黃金期,秋馬鈴薯要等到9月再種,8月溫度高、雨水多,很容易死苗。選良種、精耕細作,調節每畝的種薯苗數、合理施肥,去年12月23日,第二批的120多畝春馬鈴薯播種了,他信心滿滿,“今年的畝産一定能達到七八千斤。”
同樣瞄準這段空檔期的,還有蘭溪梅江鎮的汪增芳。汪增芳在寧波有個蔬菜批發的攤位,4年前,他在蘭溪百社鄉橋頭村流轉了100畝土地,專門種各季能賣得俏的蔬菜,馬鈴薯就佔了40多畝,主要銷往杭州、寧波和上海地區。
和老金一樣,汪增芳也在大棚裏種植馬鈴薯,利用金華地區春季回暖早的特點,大棚加地膜的保溫保濕種植,讓他的馬鈴薯在3月20日前後就能搶灘上市,比當地其他種植戶提早半個月。“馬鈴薯的收穫時間彈性很大,關鍵要讓效益最大化。”汪增芳説,雖然設施種植的成本也要高些,但那段時間的馬鈴薯能賣到每斤2塊4到2塊5。在他負責的蘭溪市蘭北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少社員也開始種馬鈴薯——種薯和後道的銷售環節,汪增芳都會負責。
像金康得和汪增芳這樣從市場走向田頭的新種植戶,已帶動周邊農戶增加了近1500畝的春馬鈴薯種植面積。2014年,全省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加4.6%,根據冬種意向,今年春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還有望繼續增加。
産業鏈條待崛起
2014年,我省的糧食播種面積自2010年以來首次恢復到1900萬畝以上,其中旱糧面積比上一年增加26.4萬畝。馬鈴薯是其中的功臣之一,然而,從蔬菜向主糧的轉變,也對我省的馬鈴薯産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浙江的馬鈴薯僅以鮮食馬鈴薯為主,供應的市場也多是省內和周邊上海等地,雖然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但品種單一、生産種植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包括産後加工行銷環節的缺失,都制約著産業的發展。最近,省種植業管理局也專門召開了座談會,與種植戶和領域內專家討論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問題。
在産業鏈最前端,種植馬鈴薯,平均每畝地要使用100公斤以上的種薯,現在主要依賴從東北等地的大量調運。而我省的馬鈴薯育種等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省內也有一些品種在多地進行示範種植,當務之急,是確定一個較好的抗病品種。
座談會現場,各位專家帶來了各式新奇的馬鈴薯主糧産品。省農科院的一款馬鈴薯餅口感上與直接吃馬鈴薯幾乎毫無差異,但實際上是由馬鈴薯全粉製成的。“我們把馬鈴薯整個蒸熟後製成這種全粉,全程都沒有研磨粉碎的工序,保證了馬鈴薯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再加水,就能恢復到馬鈴薯泥的狀態和口感,”專家吳列洪介紹。
此外,馬鈴薯全粉的生産與製作澱粉不同,不會帶來環境污染。“浙江的馬鈴薯種植不像北方那樣集中,大型加工並不現實,但全粉製作,小企業小投入也能做起來。”省農科院專家朱丹華説,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加工成本較高。
浙江農林大學食品分子機能學研究室的專家張有做則拿出了金黃色的“人工米”。“國際上,功能米已經非常流行。這款米在米粉基礎上,混合15%到50%的馬鈴薯全粉,再加上梔子花的黃色素。”他説,這一工藝在國內已經可以實現,根據全粉的添加比例,也可以進行成本控制。
農林大學的專家們也研製了將全粉與蔬菜、水果混合的義大利面、馬鈴薯麵條等食品。“我們與小王子、甘其食等餐飲企業聯繫過,他們都對運用馬鈴薯研製食品很有興趣,”張有做説。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時間內,馬鈴薯粉做的包子、馬鈴薯餅或者功能米等産品,都可能出現在浙江人的餐桌上。
“我在湖州發現一個叫‘珍珠’的地方品種,口感等品質不輸北方品種,産量還要更優。”省農科院專家季志仙説,湖州的老娘舅中餐連鎖店正以這一品種製作馬鈴薯餅,“品種的研發推廣,要從糧食安全進一步考慮到食品安全,做好消費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