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主糧化漸行漸近
- 發佈時間:2015-01-08 05:45:2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別拿馬鈴薯不當乾糧”,農業部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的舉措,預示著小馬鈴薯要躋身主糧隊伍。馬鈴薯主糧化,就是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實現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使馬鈴薯成為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準的又一砝碼——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1月6日表示,將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這一重要資訊傳遞出馬鈴薯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的願景有望實現的積極信號。
別拿馬鈴薯不當乾糧
余欣榮認為,馬鈴薯之前未能主食化,一是因為國內馬鈴薯消費一直以鮮食為主,缺乏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産品;二是缺少適合中國主食産品的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
馬鈴薯是糧菜兼用性作物,曾長期是貧困地區群眾的口糧,過去大多被看做飽腹充饑的食物,如今人們更多把它當蔬菜,導致我國社會對其營養價值的關注度不高。“事實並非如此”,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認為,馬鈴薯是“十全十美”的營養産品,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增長、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馬鈴薯主糧化,就是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實現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
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馬鈴薯列為第四大主糧。在歐美地區,馬鈴薯是主糧,歐洲國家每人平均年消費量穩定在100斤至120斤,俄羅斯每人平均年消費量達340斤。不少國外農業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快速增加,“如未來出現全球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開闢糧食增産新途徑
從我國來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馬鈴薯生長需水量只有350毫米,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毫米。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穀物生長困難,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農業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華北地下水超採區在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産仍達到1.8噸。
據預測,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到2020年需求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繼續增産的難度加大,需要開闢增産新途徑。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從南到北、從高到低的大部區域都能種植,且單産比小麥、水稻等要高很多。據測算,馬鈴薯理論上畝産可達8噸,而我國目前平均只有1噸多一點,單産潛力巨大。從面積來看,目前只有8000多萬畝,通過開發利用南方冬閒田,我國擴種馬鈴薯潛力也很大。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説,隨著城鎮化率快速提升,馬鈴薯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由於人們外食消費增加,採用方便化主食的趨勢明顯。同時,企業加工能力提升明顯,馬鈴薯有望從之前局限于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特定口糧向主糧邁進。
産業綜合配套須跟上
余欣榮表示,未來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逐步擴大到1.5億畝,年産鮮薯增加2億噸,折合糧食約為5000萬噸,將顯著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準。在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上,要做到“一不三堅持”。即不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搶水爭地,堅持主食化與綜合利用相兼顧,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決定相結合,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
經過前期的發展,國家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已經在産品研發與加工技術工藝創新方面,依照國人消費習慣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佔比35%以上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産品。農業部正在組織編制《馬鈴薯主糧化發展規劃》,指導各地推進馬鈴薯主糧化。
我國馬鈴薯單産比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低一半,不到荷蘭、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93位。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告訴記者,我國75%馬鈴薯種植在山區和坡地,特別需要小型機械。但目前小型機械缺乏,大型機械則依賴進口。“針對此,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5.65億元,實施馬鈴薯脫毒良種擴繁項目213個。”財政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盧貴敏説。
儘管如此,目前對馬鈴薯的政策扶持力度明顯弱于小麥、水稻等主糧。專家表示,今後在馬鈴薯主糧化推廣中,要加大對企業育種和農民用種進行補貼,分擔企業進行科研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壓力。要從主糧戰略的高度,劃定育種功能區,以降低育種成本,提高種子品質。強化規劃引導和主糧化技術模式攻關,加快選育一批優質、高産、抗逆、綜合性狀優良、適宜主糧化的專用品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