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保障房建了無人住 唱空城計該有人被問責
- 發佈時間:2015-02-08 07: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保障房是保居住,實質是通過居住保生活,保障其生活半徑以居住為中心
多地保障房出現空置現象。如,河南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萬套空置超過一年,其中安陽市3000多套已經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過一年,空置率達68%;陜西有超過10萬套保障房無人入住;南寧一保障房小區出售近三年,亮燈率不足10%。
住房問題大不大,中低收入者買房難不難?不用説了,不大不難,建保障房做什麼呢?可這樣做又何以能夠叫民心工程呢。怕人多房少,怕不該買的人見利而爭,怕房子落不到中低收入者手上,各地還設置了條件,不窮的不供應,還有搖號排隊等措施。然而,這麼多地方、這麼多保障房空置起來,無人來住,不是諷刺?
料必不是中低收入者突然變少了,不夠排隊條件了;料必不是中低收入者都買房了,需求量降低了。如果是這兩種情況,那不是政府亂拍腦袋瞎建房,浪費資源麼?其實就算是需求量降低了,限價的房子總是有利可圖的,按説也該排隊旺盛啊。保障房賣不出去,大家都認為是房子本身的問題。
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品質、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産業配套”的不良傾向,使部分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的初衷。這是媒體披露的原因。選址偏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備,遭致部分保障房遇冷,住戶甚至申請到保障房後又“回流”市區租房。
保障房保什麼?這是一個問題。一望而知,保居住唄。然而,就是動物,居住都不僅僅是住的問題,生存是與居住場所聯繫在一起的。人是社會關係的存在,居住、工作、生活、社會交往緊密聯繫。保障房是保居住,實質是通過居住保生活,保障其生活半徑以居住為中心。
然而,現實是許多保障房變成了居處是生活直徑上的一個點,保障房偏在城邊一角,工作在城市中的另一處,每天要奔波路途。居住點周圍沒有學校、沒有商業、沒有菜場、沒有醫院,甚至公交不便,只有睡覺的價值。而中低收入者因其經濟能力有限,恰恰是城市中移動半徑最小的一類人,他們更需要就近擁有完善的服務。處於城市邊緣,降低了保障房的造價,保證了城市中心地塊的收益,無異於是對中低收入者的一種拒絕姿態。
保障房給誰建?這跟保障房保什麼是同一個問題,另一種問法。不過,這樣問也不是同義反覆。保障房可能給中低收入者建,也可能是為政府土地收益而建,那就在越低地價的地方建;還可能是為開發商利益而建,那就任開發商偷工減料;它還可能是為上級檢查而建,那就要完成數字,報表填上,政績達標,就大功告成,同時浪費也鑄成。作為民生的保障房工程,因而成為土地級差地租工程、開發商利益保障工程、“數字保障工程”。
怎樣建好保障房,不是技術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良心問題和制度保證問題。良心在前,即政策的善意在前、政策的倫理在前。有此,則可以去設計制度,使之完善;無此,則制度可能故意留下漏洞,沒有漏洞也要儘量鑽出一些洞來,例如公示變成蒙事、搖號搖出六連號等等。
一些地方一面保障房空置,一面還在繼續建設保障房,不知是否又要增加空置量。例如青島,號稱全國最大的保障房社區已成為空城,銷售兩年多,收到的申請不足200份,今年還要繼續籌建保障房10000套,“經過統籌協調,該建設任務已經分解下達各區”,至於己有的房子,不過是全面梳理房源進行公告而己,沒有怎樣能讓人去買的方案。
現在,有決策失誤終身追究制,保障房建了無人住,難道不該作為決策失誤進行終身追究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