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帶來六大新機遇 經濟減速不減勢
- 發佈時間:2015-02-06 07: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張少雷
經濟減速不減勢 “雙手”推動“雙引擎”
經濟新常態帶來六大新機遇(熱點聚焦)
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産業升級、驅動力轉換……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既存在風險與挑戰,也孕育著新機遇。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日前表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製造業“去産能化”、金融“去杠桿化”、房地産“去泡沫化”、環境“去污染化”四大陣痛,但同時也將帶來人口城鎮化、經濟服務化、發展低碳化、産業高端化、社會資訊化和經營國際化六大新機遇。
增長模式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的首要特徵是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速適度回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達到中等收入水準之後的普遍規律。”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説,自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緩慢增長、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明顯特徵,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從國內情況看,我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過度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面臨瓶頸,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此外,新常態的特點還表現為: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等。
對於新常態的基本內涵,國家行政學院有關課題組的學報總結稱,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轉換,是經濟新常態的基本要求;産業結構由中低端水準向中高端水準轉換,是經濟新常態的主攻方向;增長模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內涵。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轉換,是經濟新常態的機制保障;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用型轉換,是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結果。
挑戰中孕育著更多機遇
駛下高速車道的中國經濟減速但不減勢,挑戰中孕育著更多發展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進程將創造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加速消費升級。辜勝阻説,城市群今後將成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主平臺,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有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極,更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個機遇是經濟服務化。辜勝阻説,消費升級將創造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産性服務的巨大發展空間。
第三個機遇是發展低碳化。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劇、新興産業勃發、消費者環保意識增強都將創造綠色低碳經濟機遇。
第四是産業高端化。産業結構的水準要從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對衝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
第五是社會資訊化。社會資訊化是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突破發展瓶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降耗減排,提升産業競爭力、産品競爭力的關鍵,是新常態下的一個新引擎。
第六是經營國際化。辜勝阻説,當前,中國國際化戰略轉型需要實現從産品國際化走向企業國際化,從商品輸出大國走向資本輸出大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所有”,從出口導向轉向投資立國,從大多數産品貼牌生産轉向品牌創新,從低層次國際分工戰略走向高層次國際運營戰略,從世界工廠“打工者”向全球資源“整合者”轉變。
打造新引擎改造舊引擎
專家指出,未來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必須依靠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這其中要開啟“雙引擎”。辜勝阻説,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
“要全面系統來總結如何打造新引擎和改造舊引擎。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實現産業升級,以創新驅動引領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引領新常態需要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創新與創業一體運作,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雙手’推進,創造新引擎和改造舊引擎並重。”辜勝阻説。
張佔斌建議,今後應以優化政策為抓手,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優化空間。要用好用活財政金融産業政策,支援實體經濟穩步發展。要堅持穩增長,靠宏觀調控創新、靠改革激發增長活力。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政策。可考慮結合三駕馬車的情況以及行業和區域的變化情況,在重大基礎設施、中西部鐵路、城際鐵路、水利工程、安居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網、節能環保等方面定向發力。本報記者 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