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力培養整市推進

  • 發佈時間:2015-02-04 10:29: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馮雷

  “70後不願幹農業,80後不懂做農業,90後不願談農業。”這句流傳甚廣的話也是前些年河北省承德市的現實。

  承德市圍場縣曾有一項調查,全縣共有12萬農戶,外出打工的青壯勞力就達12萬,平均一戶一個。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推不下去,規模化經營搞不起來……危機迫在眉睫,承德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先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於是,承德市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下大力氣來抓。全市八個縣中,有六個成為國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示範縣,還有兩個省級示範縣,2014年承德市又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試點市,成為河北省唯一一個、全國僅14個整市推進市。經過努力,承德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初見成效。

  新年伊始,記者走訪承德鄉村,隨處可以感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活力,感受到“農二代”們創業的激情,感受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那份自豪……

  思路:

  整市推進的系統工程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由政府主導,是承德市上下各級黨委、政府的共識。在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上,市委書記鄭雪碧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列入重點工作,提出要“全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市委副書記潘超就此項工作專門到培育主體市農廣校進行系統調研指導,並強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與農村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有機結合”。市政府還印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承德把這項工作視為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

  為此,承德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市長為組長,以農牧局、組織部、財政局、人社局等11個部門組成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小組,形成黨政同時發力推進,各部門協同作戰的體制機制。市農牧局作為“領銜”單位,把項目建設、農産品品質安全、農業農村深化改革以及新農村建設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結合,同部署、同調度。啟動、調度、推進、研討,去年有針對性地連續召開四次大會積極調度督導培育工作。市農牧局主動協調各部門通力合作:財政局列出專項經費;與團市委聯合舉辦青年新型農民技能大賽,評定青年家庭農場;與婦聯、扶貧辦聯合舉辦培訓班,並對受訓農民跟蹤服務;與人社局聯合舉辦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與郵政儲蓄銀行簽訂框架協議,2015年該行承諾向新型職業農民發放貸款10億元……

  市農牧局還與各縣級政府協調,制定出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各種優惠政策,如在各項國家普惠政策基礎上,對新型職業農民再上浮20%,還有項目扶持、金融扶持等等。通過政策向真正從事農業生産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身上“傾斜”,充分調動農民從事農業和糧食生産的積極性,確保“三農”政策的實施效率和效果。形成了政府大力扶持,部門認真組織,農民積極參與的良性迴圈模式。

  承德市圍繞農業主導特色産業發展,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從業技能為核心,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路徑和方法,培育了一批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實和未來。2014年我們共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生産、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4424人。其中,生産經營型2324人,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2100人。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00人。”承德市農牧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東説。

  實踐:建體系、選對象、發證書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具體實施單位是承德市農廣校。承德市農廣校校長劉寶龍介紹説:“承德市農廣校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以8所縣級分校為依託,根據當地主導産業,如圍場的馬鈴薯、養牛,隆化的中草藥,平泉的食用菌……制定培訓計劃。每個縣確定2個以上的産業園或合作社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再確定10個以上的家庭農(牧)場作為示範場,形成産教融合一體化教學體系。”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育體系”的核心。承德市農廣校根據實際需求,建立了一整套階梯型師資隊伍:第一梯隊是從包括中國農大在內的北京高校、省高校和國家農業研究機構請來的“大專家”100多名,他們主要給農民學員講國家的農業政策,講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講宏觀市場;第二梯隊則是農廣校的專職教師和市縣農林牧水的行業專家600多人,他們主要講專業技術理論兼實踐,半天課堂,半天田間;再一個梯隊便是當地主導産業中的能工巧匠組成的鄉土專家隊伍,專門指導學員們具體的實操。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講如何解決生産中遇到的問題,怎麼治病,怎麼掙錢。非常受農民的歡迎。

  承德市在實踐中創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主導特色産業發展相融合、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相融合、與農業新品種技術推廣相融合、與農業重大項目實施相融合、與農業資訊化建設相融合、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還有流動課堂(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與固定課堂想結合,短期培訓與長久教育相結合,把培訓與已有的黨員夜校、農家書屋、鄉村文化大院相串聯等等好的經驗。

  要想把這項工作做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選定培育對象。在2014年初,承德各縣做了紮實的“培育對象”普查、選定工作,通過村裏推薦大戶、工商部門摸底(合作社註冊)等方法,遴選出全市有1萬多名符合條件的“培育對象”。在此基礎上再精選出最急需培訓的4000多人,餘下收入“培育對象庫”,將陸續納入培育計劃。

  與以往傳統的農民培訓相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僅是名稱上的變化,它有了新的內涵、新的發展,不僅要讓農民掌握技術、技能,還要為其今後以農業為主要甚至是終生職業奠定基礎。所以,在培訓內容上,不僅有技術培訓,還有普及合作社知識、市場知識、管理知識、食品安全知識,還要講誠信、講道德、講禮儀,提高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對於參加培訓、經考試考核合格者,由縣裏頒發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證書和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憑這兩證,即可享受各類政策扶持和服務。同時,還鼓勵他們參加農業技能鑒定,經考試考核合格,還可獲得由人社部統一引發的相應工種農民事業資格證書。對於“證書”,承德市採取的是動態管理。如果發現持證人嚴重違反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規範,可以隨時取締其資格。

  劉寶龍校長説:“有人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比喻是‘農民點菜,教師下廚,政府買單’。我們作為具體落實者,就要想方設法把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實實在在地發揮最大效益。”

  效果:我説我是職業農民他們可羨慕了

  走進圍場縣順鑫果蔬種植合作社,大棚裏的草莓、蔬菜、食用菌新鮮誘人,理事長吳瑞國説,我這裡的草莓因為品質好,採摘價格超過了北京。“我從小就不願種地。出去打工,闖蕩,後來搞水泥建材賺了些錢,再後來節能減排的需要,水泥廠停了。依照國家政策的引導,2012年回來聯合33家農戶整合360畝地搞起了果蔬種植合作社。我發現現在的農業的概念和我小時候可大不一樣。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一開始我對農業一竅不通。正趕上搞職業農民培訓,我成了第一批學員。現在我的基地成為縣農廣校的實訓基地,還有兩間專門的教室。我也成了鄉土種植技術專家,我這裡的職工都可以出去講授種植技術了。我發現了一個朝陽産業,就是現代農業。”

  隆化縣晨新蔬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白穎,從北京工商大學畢業後本可以有個安穩的工作。可生性好動、“閒不住”的她“看到國家農村政策好,看到農業有發展前途”,還是選擇的回鄉創業,當起了職業農民。先是幫著父母打理承包的200畝荒山,2013年聯合20多戶農民建起了蔬果種植合作社,當年大棚種植的毛收入就達40多萬元。開始她也不懂技術,趕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邊幹邊學習,使她很快掌握了技術。“我還要讀個農學的‘大本’。”白穎笑著説,“我去北京參加大學同學聚會,有在銀行的,有公司白領。我説我是職業農民,他們可羨慕呢,説我是‘大款’,因為每次聚會都是我買單呀。哈哈……”

  平泉縣23歲小夥李東博,高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起早貪黑,每月2000多元工資,對於90後的他來説根本剩不下,“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遠離家人,還被人瞧不起。”他説,“2014年春節回家,見村裏在建農業園區,搞大棚種植,國家有補貼。我説不走了,建兩個大棚試試。沒種過地,連黃瓜長出來都不會摘。農廣校的老師從整地、育苗、嫁接、定植……全程手把手教。現在差不多掌握了技術。從去年10月1開始在大棚裏種黃瓜,現在已經賣了1萬多元錢,比打工掙的多多了。我感到命運突然間發生了轉折,找到了人生的目標。現在的生活忙碌、充實,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我們‘新型職業農民’還有個微信群,都是志同道合的創業人。作為新型職業農民,我特自豪、特驕傲!”村裏像李東博這樣的年輕人有一批。從前村裏有300多人在外打工,現在回來一多半。創業成為村裏年輕人的時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