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播撒希望種子 培育領軍人才——湖州農民學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紀實

  • 發佈時間:2014-08-26 13:5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5歲的邱勤林近來迷上了微信,有事沒事總要掏出手機刷幾下,和微信朋友圈裏的朋友保持著互動。他喜歡微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微信能幫著他銷售自己的農産品,今年的清明節和“五一”節,他利用微信居然銷售了上千斤的水果。他的朋友圈已有300多人,有他的大學同學,還有他生意上的夥伴。

  邱勤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經濟開發區的一名普通農民,也是湖州市農民學院的在讀大學生。他説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一個45歲的普通農民還能上大學。正是靠著從學校裏學到的專業知識,他建起了佔地380畝的蔬果園,成立了源升泰農民專業合作社,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在湖州市的鄉村田野,像邱勤林這樣的農民大學生還有很多。從2010年起,湖州市創辦了全國首個地市級農民學院——湖州農民學院,培養高素質的農民大學生。如今4年過去,這些農民大學生大多成為了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不僅擁有自己的産業基地,更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頂層設計:專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們國家提出要通過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作為一家地市級的職業技術學院,我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發揮我們的作用。”回憶起創辦農民學院的初衷,湖州市政協副主席、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農民學院院長沈琪芳感觸良多,“我們認為,要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就必須要建立一所綜合職能強、相對獨立性大、教育形式科學合理的‘農民學院’。”

  2010年4月,由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州市農辦、浙江大學聯合發起的湖州市農民學院正式創辦,而它也成為了全國首家地市級的農民學院。與一般的農民培訓機構相比,這個專門面向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農民學院一開始便建立健全了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凸顯頂層設計的優勢和特色。

  “首先,我們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的是管委會領導下的院務會議負責制。”沈琪芳告訴記者,農民學院管委會主任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擔當,市農辦、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大學農生環學部為副主任單位,市組織部、宣傳部、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教育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她解釋説:“做農民培訓可不能單靠一個部門,必須要整合多方力量。而這樣的管理體制,實現了各部門的通力協作,有利於我們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

  與此同時,湖州市財政加大投入,按照日常運轉經費、項目經費、農民學院學費三大類給予學院補助,4年來共投入經費近400萬元。而作為主辦方的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則通過減免學費的方式,讓利於農民學員,至今已讓利90多萬元。採訪中,邱勤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農民如果要念完專科,一共要6000元學費,這其中,政府承擔了3000元,學院承擔了近2000元,我們個人只要出1000元左右,就能完成所有課程。有學上,有學歷拿,花錢少,多好的事。”

  管理機制有創新,資金投入有保障,在辦學理念上,湖州農民學院更是動了不少腦筋。除了依託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大學外,農民學院還建立分院、設立教學點,目前市直屬教學點累計達到了10個,充分滿足農民學員就近學習的需求。而在辦學定位上,學院依託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對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制定了“學歷+技能+創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湖州市農辦副主任、湖州農民學院副院長姚紅健説:“我們希望通過建立農民學院,搭建起一個培育職業農民的全新平臺,真正培養出我們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村領軍人才。”

  模式創新:學歷、技能、創業“三教統籌”

  47歲的閔建強去年從湖州農民學院畢業,獲得了大專學歷,但他並不滿足,準備今年繼續報名申請攻讀本科學位。

  “現在我流轉了300多畝土地,準備再開個葡萄觀光園,這沒有經營管理知識可不行。所以,我還要再學習、再提升。”閔建強告訴記者,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妻子也正在農民學院讀大三。

  在湖州,讀完專科讀本科,讀了本科還想念研究生,誓將學習進行到底的農民大學生還真不少。南潯區練市鼎鑫農業生態園負責人茅新泉也剛從學院讀完專科,他對記者説:“農民學院設置的課程非常管用,培養方式也很特別,很適合農業産業發展的需要。”

  湖州農民學院以學歷、技能、創業“三教統籌”為原則,創新農民大學生培養模式。第一層面是學歷教育,農民學院結合電大開放教育“一村一”項目,依託開放教育網路平臺,對符合畢業要求的農民大學生授予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文憑;第二層面是技能教育,在職業技能鑒定部門配合下,依託教學實踐基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考試,幫助學生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第三層面是創業教育,在抓好學歷與技能教育的同時,學院認定培育一批農民大學生創業基地,給予政策扶持,並由專家教授結對提供創業指導服務。

  在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上,緊緊圍繞“學歷、技能、創業”三個方面而設立。長期負責教學的學院副院長沈健介紹説,在專業設置上,學院充分結合了當地的産業特點,設立了畜牧、畜牧獸醫、園林技術、茶葉生産加工、園藝技術、淡水魚養殖等6個純農專業和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觀光農業等4個涉農專業,並邀請浙江大學和當地的農業專家撰寫教材。而在培養方式上,湖州農民學院更是獨闢蹊徑,通過建立一支由浙江大學、市農技推廣員、職業技術學院研究人員和鄉鎮農技推廣員組成的“省市校鄉、農科教技”四合一的專家教師隊伍,給每一名在讀的農民大學生,配備一名浙江大學的指導教授和一名市縣的農技推廣專家。

  在茅新泉的鼎鑫農業生態園門口,記者看到,門口的展板上不僅貼著兩位指導老師的個人簡介,還有果蔬生産環節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整整齊齊,一目了然。“給我指導的專家可是省裏果蔬方面的頭號人物,大專家每半個月就要來我的地頭一趟,平時我們市縣的專家也沒少下來。這樣全程的服務指導,想不學好不幹好都難!”茅新泉樂呵呵地説。

  專業設置對接産業發展,課程安排配備專人指導,湖州農民學院的學生們不僅學得對口,更是學得認真,學得興致盎然。更為難得的是,湖州農民學院適應變化,根據學員們不斷學習的要求,貫通了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通道,逐漸形成了“專業碩士教育+高職教育+中職教育+在職研修和短期培訓”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梯度。“現在,我們不僅能上中專,能上大專,還能上本科,上研究生。所有通道全部打通,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啊。”閔建強對記者説。

  華麗轉身:從草根農民到職業農民再升級為農民企業家

  經過4年時間的培養,目前已有700余名農民大學生從該校順利畢業,完成了一名草根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華麗轉身。他們在農村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興辦現代農業生態園,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演繹著一個個創業致富的故事,同時也帶動和影響著周邊的農戶。

  吳興區八里店鎮農民費明峰是個愛折騰的年輕人,初中畢業後就跑去北京打工,後來回家鄉做起了湖羊屠宰的生意。湖羊是湖州當地特有品種,經濟價值極高。2007年,費明峰在八里店鎮尹家圩村租用15畝地建造羊舍,創辦了湖羊養殖場,飼養湖羊種羊200多只。然而,由於缺乏技術,在湖羊的飼養管理中費明峰還是遇到了不少難題。“特別著急,想著如果能有機會參加系統培訓,一定要好好學一下這方面的知識。”費明峰告訴記者,2009年,當他聽説湖州農民學院招收畜牧養殖專業的專科生時,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幾年學下來,費明峰掌握了專業的湖羊養殖技術,2011年,他開始了湖羊生態養殖場新一輪的創業,租地600余畝,開發玉米、杭白菊等農作物輪作,同時擴大湖羊飼養面積,利用植物秸稈養羊,羊糞肥田,形成了迴圈生産的生態産業鏈。現在,他的生態養殖場被評為省級創業基地,共有湖羊3000多頭,産值1000多萬元,每年前來採購種羊的人絡繹不絕。而他的明峰湖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更是帶動了124戶農民一起致富。

  “你看,這學和不學就是不一樣,學到的都成了財富。”費明峰説,現在,他正在農民學院攻讀本科學位,就讀市場行銷專業,“銷售能力很重要,我的口才還不行,這些還要再學習。”

  同樣成功創業的還有南潯區瑞豐水産養殖場的沈劍峰。小夥子原來是湖州羊毛衫廠的車間主任,後來投身特色養殖,投資50萬元養起了青蝦。“為什麼放著好好的車間主任不當,要回鄉創業?”記者問。“一是想趁著年輕自己創業,同時也是想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剛好,在這裡上學,我的兩個夢,都圓了。”沈劍峰説,青蝦養殖技術要求很高,但他投資第一年就將成本收回來了,初期創業非常成功。

  費明峰的湖羊養殖場的大門口還豎著一個牌子——湖州農民學院大學生創業基地,這樣的牌子也豎在閔建強的葡萄觀光園和茅新泉的農業生態院門口。沈琪芳介紹説:“我們鼓勵農民大學生們學成以後回鄉創業,或者邊學習邊創業,市農辦出臺相關政策,只要是我們的農民大學生,畢業之後不僅有中級職業技能證書,還能直接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享受政策扶持和優惠。而且,學院也會長期跟蹤和服務他們的創業基地,幫助他們成長為真正的企業家。”

  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在讀和畢業的農民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創業項目,每年都會報名進行認定,根據發展規模、經濟效益、帶富能力,目前全市範圍內已經認定42家頗具影響力的農民大學生創業基地,每個基地每年專有5萬元的經費,用於購買相應設備和開展技術培訓。據統計,這些農民經過培育後,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農民,平均增收100余萬元,其中,茅新泉2013年增收35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增收530萬元。

  完善升級: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湖州品牌”

  採訪中記者發現,從湖州農民學院走出來的這些農民大學生呈現三大特點:第一,年紀都在40歲左右,在農村正值青壯年;第二,很多都是在外打工後返鄉創業,有頭腦,有遠見,並有一定的資金積累;第三,瞄準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談到讀大學後的感受,費明峰這樣説:“我原來就初中文憑,你讓我寫好論文肯定不太現實,但是讓我學技術,能有機會與同行進行交流,這一點就很難得。另外,我覺得在學校最大的收穫,就是幫助我打開了眼界,轉變了理念,提升了素質。”

  事實上,從初中學歷起步的費明峰,在農民學院為其指派的湖羊養殖專家的實踐指導下也成為了科研技術創新的生力軍,他撰寫的專科畢業論文非常優秀。而觀光農業專業的大學生楊龍英則在結對特聘教師的指導下,將長興當地的土特産銀杏進行提取,設計開發了名為“銀杏果晶”的保健食品,有力提升農家樂的行銷能力與品牌建設水準。同樣,趙火江、茅新泉、閔建強、蔣文英等農民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全部都被收錄在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上。

  如今,看到農民大學生們學成後創業有方,他們周邊的人也紛紛要求報名學習,這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茅新泉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旅遊局工作,但他強烈要求和父親一起報名參加下半年開學的本科班。“我兒子説,農業發展有前景,他也想讀個涉農專業,跟我一起搞生態農業。”茅新泉笑著説,“説不定,下半年,我們父子就是同班同學了。”

  “農民學院讓我學會了微信行銷,讓我找到了創業同伴,也讓我想要朝著企業家的方向去努力,越幹越有活力。我想,新型職業農民,不光要有素質、有技術,要有致富的能力,更要有全新的理念。職業農民不應該‘土’,應該是新型企業家的范兒。”説到自己未來的發展,邱勤林侃侃而談。

  儘管成績斐然,湖州農民學院依然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需要做的工作太多,除了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外,我們還要繼續深化‘學歷+技能+創業’型農民大學生的培養,招收全日制的‘3+2’中高職連讀學員,同時繼續實施‘浙大農推碩士’項目,並且舉辦電子商務主題高級研修項目,而且還要加快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認定工作,包括退出機制。”沈健介紹説,農民學院還在嘗試開通“掌上農民學院”學習平臺,把新型農民創業微講壇及其他數字化學習資料通過手機端向全市農民推送,擴大農民培訓的輻射面,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湖州品牌”。

  湖州農民學院的實踐創新也得到了國內專家的高度評價。有關專家表示,湖州農民學院注重開展學歷教育,注重專業人才培養和農民基本素質的提升,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模式上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形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湖州模式”。今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在湖州農民學院掛牌成立了“全國農村人才培育實驗基地”,將湖州農民學院的辦學實踐作為該所的研究典型。

  “我們希望,從我們學院走出的每一名農民大學生,都是一顆種子,撒在希望的田野上,開出幸福的報春花。我們希望,這裡的每一名農民大學生,不僅能夠經濟致富,更要能夠精神致富,帶動湖州千萬農民早日實現致富的夢想。”沈琪芳希冀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