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回不去的“村官”

  • 發佈時間:2015-01-31 08:31: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2012年,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小辛村72歲的村民鄧詩軍執筆給安徽省委寫了一封信,400多戶人在上面按下了鮮紅的手指印,送到了安徽省委組織部。信中説,“我們不要項目不要錢,只要再留楊書記兩年。”

  信中的“楊書記”,名叫楊傳傑,是從省地稅局派駐到小辛村任第一書記的一名普通幹部。

  自2004年起被安徽省委組織部選派任第一書記。他4次報名選派進村擔任村“第一書記”,先後進駐3個村,駐村時間陸續長達8年。

  他為何拋卻都市安逸的工作,數次執意進村當一名村官?又因何被鄉親們以“按手印”的方式強烈挽留?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和心路?

  偶然與村官結緣稅務幹部變成“第一書記”

  2001年起,為了強基固本,服務“三農”,安徽省委開始選派省直、市直、縣直機關年輕黨員幹部,到難點村、貧困村和後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2004年年初,安徽省地稅局在物色選派幹部時留意到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楊傳傑。

  “當時心裏打了‘小算盤’。想趁年輕撈點基層鍛鍊的資歷,回來後看能不能進步得快一點。”楊傳傑説單位領導找他談了話,自己二話沒説爽快地答應。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第一次到村任職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工作的軌跡,也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楊傳傑選派的村是岳西縣天堂鎮木衝村,地處大別山區。上任的第一天,正是春寒料峭之際。對溫暖的小家庭和舒適的機關工作環境有著萬般不捨的楊傳傑進村第一天,就被前來討債的村民團團圍住。如此尷尬的場面,讓心中的失落感增加了幾分。

  村民散去後,楊傳傑漸漸冷靜下來思考:“我是組織上派來的第一書記,從今天起,我就是這個村的當家人,村民不找我找誰?我不扛著又讓誰去扛呢?”當晚,楊傳傑就召集村“兩委”開會,終於弄清了村集體欠債高達430萬元的原因。當年大辦鄉鎮企業時,木衝村舉債興建了麥芽廠,自建了五金廠,現在2家企業早已停産,但留下的經濟包袱卻一直壓在全村老百姓的頭上。了解情況後,楊傳傑利用自己在稅務部門工作所學到的知識,對債務構成和原因進行了仔細分析,逐漸理清了頭緒,想出了對策。兩個月後,木衝村向法院提出破産申請。通過公開拍賣麥芽廠,不僅消化了債務,解決了原企業職工的工資拖欠問題,還為村集體新增收入28.6萬元。同時,將五金廠租賃給一位福建老闆,這樣,村集體每年可增加2萬元收入。

  甩掉了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最大包袱,木衝村終於可以輕裝上陣了,而楊傳傑也很快與群眾拉近了距離。從春寒料峭到春暖花開,全村20個村民組的500多戶人家,楊傳傑跑了個遍。看到村裏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生活較為困難,他想盡一切辦法為鄉親們增收致富找門路,找銷路,找項目。

  2004年5月,在得知木衝村一位村民的親戚在北京工作,便自費帶著這個村民到北京找他幫忙,想為村裏爭取點資金。他了解楊傳傑的來意後,一臉驚訝地説:“你一個村官怎麼跑到北京來要錢?”要是擱在從前,楊傳傑肯定想找地縫鑽進去,可現在的他卻笑著寒喧過去。“我當時就想,我身後站著的是木衝村全村的老百姓,我覺得我理直氣壯為老區人民化緣走到哪都不丟人。”楊傳傑説,自己的一片真誠打動了這位老鄉,在他的多方協調下,一個投資120多萬元的國家無公害茶園基地建設項目落戶在了木衝村。3年任職期間,木衝村共爭取項目資金280多萬元,全村年每人平均增收近900元,全村落後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觀。

  “楊傳傑對基層工作有熱情。正月十五還沒過完,他就來村裏上班了。大年三十也不急著回家,陪著五保戶和貧困戶吃年夜飯。他總説三年不過一千多天,要利用好第一天。”曾經與楊傳傑共事過的退休老支書儲成聯感嘆道。

  “有困難的群眾找到他,他總會儘自己所能幫扶。時間一長,我就勸説他‘不能遍撒胡椒面’。窮人,那是永遠幫不完的。可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幹。”老村幹儲方旵説,起初他勸説楊傳傑,要攥緊拳頭髮力,多做些政績工程給別人看。可是楊傳傑不以為然、依然對待困難群眾熱情萬分。

  2005年12月的一天,儲殿元老人突染重症,彌留之際,他含著眼淚對兒子説:“孩子,我沒有什麼心願,只是想在走之前看看楊書記。”雖然當時楊傳傑在外出差,沒能與老人見上最後一面,但他的內心仍然充滿了感動:“覺得自己這村官當得挺值,能被群眾當親人,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

  沈浩精神的激勵讓他再度報名當村官

  三年的時間很快,楊傳傑離開木衝村回到省城機關後,生活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哪不對勁,但又説不出個所以然。楊傳傑的眼前總是閃現出與選派村黨員群眾一起艱苦創業的情景,耳邊還時常縈繞著臨行前鄉親們的期盼和叮嚀。

  2009年11月的一天,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與楊傳傑同一批到村任職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同志因積勞成疾倒在崗位上。沈浩的離世讓楊傳傑思考了很多。“想沈浩大哥,想木衝村的父老鄉親,我有一種衝動:要再回到農村去,回到鄉親們身邊。”楊傳傑説,那一段時間裏,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聲音在腦海裏一遍遍呼喚。

  2010年,當安徽省委發出選派第四批幹部到村任職的號召後,楊傳傑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向單位領導提出了申請。得知他的想法後,領導非常支援。這樣,楊傳傑二度成為選派幹部,被組織上派到小辛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

  2010年3月1日,楊傳傑正式到小辛村工作。到村後,他跑遍了全村的8個自然村莊,別説水泥路,當時村裏連一條像樣的砂石路也沒有,楊傳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很多村民第一次看到我時,都是一種不信任的目光。”楊傳傑説,尤其是很多村民直接當著他的面説,“你要能像沈浩那樣,我們就有福了”。

  “群眾的話,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群眾是拿沈浩當標桿來衡量我,這讓我不能沒有壓力,同時又讓我深深感受到,雖然群眾不太信任我,但還對我寄予很大的希望。”當時,楊傳傑就在心裏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幹,一定要改變全村的落後面貌,爭做沈浩式的好幹部。到村的第一個月,通過走訪了解到,曾經取得過紅旗黨支部等許多榮譽的小辛村,現在卻成了欠債15.3萬元,村部只有租來的約70平方米的3間簡易平房,基礎設施落後,群眾收入偏低,幹群矛盾十分突出的難點村。

  怎麼才能取得村裏黨員群眾的信任?楊傳傑仔細思考後決定,從建設村部著手。“村部是我們的陣地,一定要先建立起來”。建設村部,沒有資金,談何容易?一著急,在上級把資金撥付下來之前,楊傳傑把自家的積蓄拿了出來,又從親戚那裏借錢,湊了30萬元帶到村裏,自己先行墊資用於建設村部。2011年元旦,小辛村53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村室建成並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辦公條件,為開展正常的組織活動提供了陣地。

  “以前村務公開欄形同虛設,黨員群眾意見很大,現在涉及群眾利益的支農惠農政策、土地流轉、五保供養等事項全部進行公開。群眾滿意了,我們黨員也有家了。”小辛村有著20年黨齡的老黨員王顯中説。這件事,讓楊傳傑一下取得了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的信任。

  走在小辛村,到處可以看到楊傳傑帶來的變化。如今,村裏的主幹道全是水泥路,砂石路也通到了村民家門口,這是楊傳傑爭取來資金,給村裏修建的。在田間地頭,到處可見新修的涵橋、新打的機井。這是楊傳傑帶領村民爭取到國家級2000畝農業綜合開發治理項目帶來的新變化,原本地勢低窪、水利設施不完備的小辛村,現在也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

  小辛村緊鄰義門鎮集市,而且義門鎮工業功能區的很多企業就坐落在小辛村。307省道穿境而過,把小辛村分成了南北兩塊。“應該説,這個村有著非常好的發展潛力。”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以後,楊傳傑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招商引資上。經過楊傳傑和義門鎮黨委政府共同努力,小辛村引進了一家服裝廠和一家麵粉廠,解決了當地農民的部分就業難題。

  兩年的駐村時間飛逝而過,面對鄉親們的挽留,走,還是留下?“只要是組織需要,只要是群眾需要,群眾的挽留,我願意!”楊傳傑毫不猶豫。就這樣,楊傳傑在小辛村裏又幹了兩年。

  “他雖然是個機關裏的人,可是很適合幹農村的事,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鄧卜超説,來村裏第一件事,楊傳傑就是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公開上墻以方便老百姓找他。為了修通村組水泥馬路時,楊書記幾個月都泡在施工現場,每天監督工程品質一直到夜深人靜、工序結束後才回宿舍休息。

  小辛村黨支部書記鄧芳芝告訴記者,楊書記沒來之前,村“兩委”幹部在群眾中説話基本不起作用。現在村幹部拍板做決定群眾也接受了。而且村幹部的奉獻意識明顯增加,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

  自從楊傳傑來到小辛村後,立下一個規矩:每到年節,小辛村村幹部都要到五保戶、困難戶家中送油、米、面。但楊傳傑從來不去,都是讓村裏的“兩委”成員到府。他説:“如果村民只説我一個人好,只認我楊傳傑,那説明我不是一個稱職的選派幹部。”楊傳傑説,第一書記的重要職責就是給當地培養出一個能帶領廣大群眾往前奔的、好的“兩委”班子。

  四度選派再次進村他將“根”深紮在泥土裏

  2014年9月,楊傳傑在小辛村的任職期滿。他在村裏已經呆了整整七個年頭。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兒子也在同年順利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任期結束的他終於可以和妻子團圓,安心地回城工作生活。可讓人吃驚的是,在省委發出第六批選派幹部的通知後,楊傳傑竟然再次向組織上報了名。

  “老婆很不理解。她甚至跟我吵,説是老在農村幹有什麼意思,還説我都幹了三次下派,家裏一點兒都顧不上,問我到底圖什麼?”楊傳傑説,親人的勸阻並沒有動搖自己的心,他依然去單位報了名。單位黨組經過再三研究決定仍然派他去。

  “也有人認為我老是紮在村裏,是不是想沽名釣譽。其實説心裏話,我想得很簡單,通過在農村工作這8年裏,就是單純地喜歡上村裏工作,覺得一方面充實,做事有感覺,更大的收穫是改變了我對人生很多看法。尤其是心態確實得到鍛鍊,能夠做到淡定。”楊傳傑説。這一次,他任職的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太湖縣晉熙鎮九龍村。

  上任第一天,楊傳傑召開村“兩委”座談會。通過一個月的走訪對村情村況有了大體了解。他在心裏描繪出一張工作輪廓。“當務之急有三件大事必須做。”楊傳傑説,首先是九龍村的基礎設施亟待改變。村裏有一條約3公里的九龍主河道涉及1500多畝稻田灌溉,需要治理;41口塘需清淤整治;部分損壞渠堰亟待修建。産業發展不均衡,簡單的農作物種植使村民收益不高,種植養殖規模小,成本高,市場風險大,造成經濟發展滯後。除此之外,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就是組級公路不通。由於村民組都依山而建,一到雨天無法行走,嚴重地影響了村民生産和生活。經過詳細實地調研和丈量,全村有12.8公里道路需修建和硬化。

  楊傳傑準備針對這三大問題進行“三步走”。“第一步要解決群眾渴盼的通路和水利設施問題,還有大半的村民組沒有通水泥路,這需要爭取項目資金來解決。第二步,要解決黨組織陣地建設問題,原來的村部是危房,需要重建,選址、建設和使用,應該是第二年做的事情。第三步就是發展經濟,村裏集體經濟一方面靠基礎設施自建節約資金,另一方面就是幫助養豬戶把山區的黑毛豬打開銷路,這是三年始終要做的事。”楊傳傑説,村裏有近十來戶6000多頭豬,都是黑毛豬,現在他們只銷售毛豬,每斤只有7元左右。據了解,這種黑毛豬賣到上海等大城市,每斤可賣到40元,如果能把銷路打通,形成産供銷一條龍,那將是非常可行的增加群眾收入的好路子。“我們村90%都是公益林和生態林,呼吸新鮮空氣和喝著山泉水長大的豬肉,是外地養豬場無法比的環境優勢。”楊傳傑充滿信心地期盼道。

  今年44歲的楊傳傑出生在大別山區的金寨縣農村,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有著切身的體會。他1991年安徽省輕工業學校會計專業畢業分配到金寨縣絲綢總廠工作,後到安徽省財貿學院進修本科畢業。1997年調到金寨地稅局工作。2002年從金寨地稅局調到省局工作。“二十幾歲時想如果能到省直機關工作,就是一輩子的夢想。”楊傳傑發自內心地感觸説,作為山區長大的孩子,年輕時感覺能到省城工作,不僅是畢生的夢想,更有光宗耀祖的自豪感。而在34歲時作出的人生抉擇又讓他重返農村,對於自己這一輩子夢想脫離的土地萌生了不同以往的感情。

  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楊傳傑的人生就像一個圓,從終點又回到起點。他説,農村是自己難離的故土,是當村官讓他找到了人生價值,當村書記就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情,這樣的人生既真實又充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