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富而美的和諧樂章
- 發佈時間:2014-11-01 04:31:5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志華通訊員梁希東任立松
秋日的魯西北夜晚,涼風掠面,空氣中飄滿剛剛收穫莊稼的芳香。因為採取大面積機收,從繁重勞動中解放的農人們也有時間嘗試著城裏人一樣的休閒方式。在德州禹城市辛店鎮大秦社區(村)的文體廣場上,和著一曲《最炫民族風》的旋律,大媽們跳起了廣場舞,大伯們在廣場周圍的路燈下打牌下棋拉二胡,幾個年輕人和孩子們一起爭搶籃球。借著燈光,只見整潔的街道旁,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一道幾百米長的“文化墻”上繪著新二十四孝、勤勞致富、友鄰和睦、尊老愛幼等內容的圖畫,栩栩如生。
一曲舞罷,年過花甲的李俊榮大娘氣喘吁吁地告訴記者:“以前,這個地方堆柴草垃圾,一颳風垃圾滿天飛,一下雨臭水滿地流,自從上頭搞了個‘文明’活動(指鄉村文明行動),犄角旮旯都打掃乾淨,修了廣場,鎮上還請人教跳廣場舞,我天天來。這一跳,就像回到年輕的時候!”
像李俊榮大娘一樣,越來越多的德州農民正在享受著“鄉村文明行動”帶來的變化。德州是個傳統農區,農業大市。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實現“十一連快”,成為全國第一個“畝産過噸糧、總産超百億”的地級市,2013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10876元,比上一年增長13.3%。但是,像許多地方一樣,在漂亮現代的城市的映襯下,日漸富裕的農村卻面臨著“文明”難題:房屋散亂搭,道路擰麻花;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家裏鬧彆扭,鄰里不説話;白天瞎溜達,晚上搓搓麻……
如何破解傳統農區這種“富而不美”、“城美鄉不美”的難題?德州開始從“鄉村文明行動”中尋找答案。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環境。德州要美,農村必須美。一方面借助農村“兩區同建”推進城鎮化的帶動力,加快美麗村居建設;一方面借助創建文明城市的推動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破解鄉村“富而不美”、“城美鄉不美”的難題
傳統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造成農村環境治理嚴重滯後於城市,加上根深蒂固的生産和生活習慣,使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普遍而難治理。德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翟長生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每年産生的生活垃圾大約123萬噸,基本上隨意排放傾倒,絕大多數沒有得到處理。
“德州要美,農村必須美,否則建設‘幸福德州’‘美麗德州’就是一句空話!”德州市的決策層自2011年提出建設“幸福德州”以來,就把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品質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就在這一年,山東省在全省範圍內實施為期5年的“鄉村文明行動”,以此為契機,德州針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莊、文化惠民”六大內容拉開了文明鄉村建設的序幕。
“實施‘鄉村文明行動’,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大事硬事,是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實事好事,是幸福德州、美麗德州建設的具體化、載體化、實在化,意義重大。”德州市委書記、市文明委主任吳翠雲的話擲地有聲,僅今年以來就先後5次對該活動作專門批示,“鄉村文明行動”被視為全市建設“幸福德州”的頭號工程、基礎工程。
“鄉村文明行動”六大內容涉及農村社會方方面面,路要怎麼走?要從哪起步?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環境。就像一個人,臉上臟兮兮,衣服皺巴巴,怎麼文明得起來呢?”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單傳海深有體會。
於是,德州首先從環境整治入手,結合前幾年開展的農村“兩區同建”(農民居住社區和農民産業園區一同建設)推進城鎮化的工作,加快了美麗村居建設。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標準(即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通水、通電、通暖、通氣、通油路、通電話、通寬頻、通有線電視;有幼兒園、小學、敬老院、衛生室、警務室、超市、中心廣場、社區服務中心),全市建成和新建、在建的農村並居社區314個,40多萬農民搬進了新樓房。
在禹城市房寺鎮邢店社區(村),記者看到該村投資近400萬元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已經啟動。投資300多萬元的沼氣站已經投入使用,奶牛養殖小區産生的糞便全部倒進沼氣池,經過迴圈處理後産生的沼氣送到農戶的廚灶裏,從街道到院子再到廚房,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與此同時,德州市各級領導帶頭,上下齊動,集中開展以清理“三大堆”(土堆、草堆、糞堆)為切入點、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的環境整治行動。他們借鑒城市成熟的環衛工作經驗,建立起“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集處理體系。每村安排專門的保潔員統一打掃,配備垃圾箱統一集存,每鎮配有垃圾車統一清運,再運到縣城集中統一處理。
在德城區,全區集中三個月的時間,開展了全方位、大規模的農村垃圾集中整治活動,按照“統一收集、統一清運、集中處理”的垃圾收集處理模式,投入16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啟動6座垃圾轉運站,配備54輛垃圾轉運車,設置1356個垃圾箱,按標準配齊299名村級保潔員。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仲缽自豪地説:“區文明辦統一督促檢查考核,各鎮街一週一考核,一週一排名。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城鄉環衛一體化全區全覆蓋,抽樣調查全市第一、全省領先。”
德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常樹風算了一筆賬,目前全市配備垃圾桶66766個、保潔員12005人、垃圾轉運站82座、轉運車396輛,完成了6500個村的環境整治,整治率達81%。
環境美更要行為美,外表美更要心裏美。從改變生活方式入手,提倡“新農村新生活”;開展移風易俗,提升文明素質;以“四德”工程為抓手,提升道德水準,破解鄉村文明建設中重表輕裏、重外輕內的難題
垃圾桶有了,如何養成放垃圾的習慣?家裏家外乾淨了,如何一直保持清潔的好習慣?文化墻建好了,如何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文明的人?為此,德州市開展了“新農村新生活”的培訓,每個農村社區培訓一名鄉村文明指導員,每戶培訓一名農村婦女,引導農民從勤洗澡、講衛生、穿著乾淨、庭院整潔做起,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時開展“潔凈進萬家”村居雅舍大賽,提高農戶理家美家的水準。常樹風説,開展鄉村文明行動以來,全市舉辦了1萬多起各類農民培訓班,100多萬人次農民得到培訓。
針對農村婚喪嫁娶愈演愈烈的大操大辦之風,德州市積極倡導節儉辦事,移風易俗。臨邑縣“紅白理事會”半年節約5300余萬元的故事在德州廣為流傳。今年,臨邑縣制定下發《關於提倡文明節儉制止農村婚喪事大操大辦的倡議書》等系列文件,鼓勵農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倡議各村將“紅事不大操大辦,不搞隆重儀式”、“喪事簡辦,不披麻戴孝,不設宴待客,提倡只吃家常飯”等新規寫進村規民約。全縣831個村(社區)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上半年,全縣農村2200多場婚事、1500多起喪事,累計節約資金5300余萬元。
在德州,像臨邑縣這樣建起紅白理事會的村還很多,除了紅白理事會,還有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等,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摒棄陳規陋習,抵制低俗之風,培育文明新風。
鄉村文明行動的核心是提升農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單傳海告訴記者,全市推廣武城縣的做法,將孝親傳統和“四德”工程(即弘揚家庭美德、恪守職業道德、維護社會公德、樹立個人品德)建設相結合,把孝德建設作為農村“四德”工程建設的切入點,通過善行義舉“四德”榜、家庭贍養協議書、“四德”文體小廣場等形式,將抽象的孝德具體化,引領農民的道德建設,提升鄉村道德水準。
武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喬咏梅介紹,全縣每年每個村莊都要評選出3~5名孝星,每個鄉鎮街評選出100~200名孝德模範,縣裏還每年評選表彰當代武城“二十四孝賢”和“百名孝子”、“百名孝婿”、孝德“千面旗幟”等,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讓周圍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通過孝德大講堂,邀請這些身邊的孝德模範走進學校、社區、村莊巡迴演講。農閒時節,武城縣文化局與縣音樂舞蹈協會、戲劇協會等民間文藝團體創作編排了《曬被窩》、《逛新城》、《肆女槐》等一批孝親敬老的歌曲戲劇,在農村文化大院巡迴演出;縣電影放映隊把送電影進村與孝德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放映孝德文化電影和宣傳片;在鄉鎮街道上,在村子的墻上,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孝老、愛老、助老的漫畫,向路人講述著身邊的孝星故事。
在臨邑縣翟家鎮札子李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李富基正聚精會神整理著要公佈的“四德”榜的內容。“別的村一季度公佈一次,我們現在要每月公佈一次。”李富基自豪地説,“別看我們村不大,今年前6個月‘四德’榜上就曬出了130多件好人好事。除了好人好事,榜單上還列出了每家每戶給老人的贍養費數額。這下村裏老人開心了,家有老人的村民也把孝敬當成了攀比內容。”
在寧津縣,做個講誠信的人,不僅有上“四德”榜的風光,還能享受到全社會禮遇的實惠。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時磊告訴記者,全縣47萬個人、1萬多家企業和店舖的基礎資訊,全部錄入誠信管理系統。如果被評為“誠信個人”,就可以在信用社貸款、購置商品住宅、就診就醫等方面可享受優惠。在這裡,尊重好人,讓好人有好報,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截至目前,德州市共建立善行義舉‘四德’榜5530個,其中村居建立‘四德’榜5335個,建成率達到66%,走在全省前列。”德州市副市長康志民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目前,建成農村文化大院和社區文化中心2910個,覆蓋率達99%;建成村居小廣場3056個,啟動了1000個廣場舞蹈隊扶持項目。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建成社區基層服務點2900余個。德州市還大力推進“百場演出走訪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已演出600多場,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窮則窮辦,富則富辦,投入不求最多,佔比卻是最大。以“有形的手”加“無形的手”,建立財政投入和市場籌資相結合的新機制,破解鄉村文明建設“資金投入”難題
在財政收入只有150億元的傳統農區開展“鄉村文明行動”,不少幹部犯嘀咕有疑慮:無論是每人平均收入還是經濟總量,德州在山東、在全國的位次並不靠前,搞“鄉村文明行動”錢從哪來?
“搞‘鄉村文明行動’,歸根結底是一個執政理念和政績觀的問題。開展‘鄉村文明行動’不單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更是群眾期盼的民心工程,只要對群眾有利,符合實際,花錢再多也值。”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楊宜新説,德州在財政不富裕的情況下,拿出用於“鄉村文明行動”的資金雖然不是全省最多的,但是投入在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卻是最高的;三年來,包括“鄉村文明行動”、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社區建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方面的資金超過5億元,僅今年全市就拿出1000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縣市區鄉村文明工作進行表彰獎勵。
與此同時,各縣市區積極探索、實踐新的投入機制。最近,“樸素的高標準”一詞在禹城很流行,這一頗有辯證法意味的新詞彙發明者是禹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之榮,他有這樣一番解釋:“富則富辦,窮則窮辦,有條件的打造高標準,沒條件的堅持‘樸素的高標準’,因村制宜,不圖外表光鮮。”不做硬性要求,不搞一刀切,各鄉鎮實際情況不同,方法各異。辛店鎮前趙村比較富裕,就圍繞著村西南的小水灣做足文章,投資數十萬元,不但清理了水灣,還建起了小廣場、文化墻、健身區;房寺鎮樓子王村沒有集體收入,他們就把耙子、石磙等農具收拾到一塊,擺在廣場上,既美化了環境,又留住了鄉愁。
齊河縣用一個小策略創造了一套新的投入模式。在大黃鄉大張村,齊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文豪指著街道兩旁整齊的白蠟樹告訴記者:“樹苗是集體出資買的,栽在誰家房前屋後誰管護,待3年成材後統一齣售,集體、村民三七分紅。”這個做法,一舉多得:樹苗存活率達到97%,村民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責任心,村集體又利用分紅購買了垃圾箱,還雇了兩名保潔員,實現了鄉村文明建設有人管、有錢辦、長久辦。
在平原縣前曹鎮,黨委書記鄒曰亮告訴記者,作為全省首批“鄉村連片治理”試點鎮,投入主要靠財政,先後籌集項目總投資1500多萬元,清理了“三大堆”,硬化了村居道路,粉刷了墻面,徹底改變了鎮上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品質。
樂陵市化樓鎮西小郭村的村民郭篤寶、郭本海,雖然身在外地創業多年,但是一聽説家鄉在搞“鄉村文明行動”,每戶自發拿出14萬多元,給家鄉修路、建廣場。不止西小郭村,走進德州許多村莊,功德碑、捐贈榜都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這是各行各業和社會各界善行義舉的見證,為“鄉村文明行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美麗鄉村大家看,鄉村文明大家幹。整合資源,凝聚優勢,各部門參與,各方面支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破解鄉村文明建設“社會參與缺失”的難題
“鄉村是城市發展的後花園,是市民寄託鄉愁的假日驛站;鄉村文明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淵藪,是中華文明的根脈。在德州,鄉村文明行動一開始就不只是鄉村本身的事,不只是農民自己的事,不只是‘三農’工作者的事。”單傳海深有感觸。
行動伊始,數萬名機關幹部下鄉進基層,捋起袖子、挽起褲腳,與農民一起清淤泥、掃垃圾;上千萬資金搭乘著“百局幫百區”的快車投向農村;城管部門擬定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出臺城鄉環衛一體化規劃;發改部門謀劃生活垃圾項目立項審批、爭取國家資金支援;財政部門做好資金預算安排、資金使用監管;環保部門協助做好項目環評審批,做好環境監管;規劃部門負責項目選址、審批,做好項目規劃;國土部門做好項目用地審查和相關手續辦理;人力資源部門做好環衛職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和維護;農業部門做好人、畜禽糞便和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
“鄉村文明,我們新聞宣傳部門當仁不讓。”德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德州日報社黨委書記梁希忠介紹,包括德州日報、德州廣播電視臺、德州晚報、德州新聞網等在內的所有新聞媒體開專欄、發評論、搞直播、辦曝光臺,開足馬力,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了全社會關心和支援“鄉村文明行動”的輿論氛圍。
在樂陵,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霍麗敏協調文廣新局先後為新建的300多個農村廣場提供免費鑼鼓、音響,並組織文藝骨幹下鄉培訓村民跳舞;體育局還免費向有廣場的村子配備了80多套體育器材;交通局通過實施農村公路網化工程,為農村鋪設農村公路里程達1643公里……
“聽説搞村莊美化,30多位在外務工的村民有的買來了樹苗、有的捐贈垃圾桶,有的回村參加義務勞動,還湊了3萬多塊錢給村委會留作保潔工的補助金。”在臨邑縣理合務鎮田寨村,指著整潔的路面和擺放整齊的垃圾桶,村黨支部書記孫加星興奮不已。
讓農民參與,讓農民得益。不搞越俎代庖,不搞強迫命令,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破解鄉村文明建設“農民被文明”的難題
“鄉村文明行動雖然是好事,但也不能違背農民意願,不能強迫命令。只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就能贏得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德州市委副書記滿春重一直倡導這樣的理念。
樂陵市雲紅街道洼裏賈村村頭的小廣場,過去是村民溫國忠的宅基地,由於一家人不在村裏居住,宅基地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漸漸成了柴草堆的聚集地。“是閒著堆垃圾,還是利用起來修廣場?”村委會把問題交給了溫國忠思考。
“修廣場!”溫國忠的回答毫不猶豫,緊接著,柴草堆清除了,閒置宅基地成了小廣場。
“我們做每一項工作、幹每一件事都尊重農民選擇,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監督、自我服務,所以工作很順暢。”禹城市中街道辦書記于志祥感觸頗深。在採訪中,記者也感受到了這種“順暢”。禹城市中街道辦于莊村是一個年集體收入只有3萬元的弱村,但是修建一條760米長的水泥路,卻沒費勁,秘訣在哪?黨員幹部帶頭,咬牙湊一湊,湊出35萬元;怎樣更省錢?大夥兒一起幹,出力不要工錢。
人改變了環境,環境也反作用於人。隨著環境的改善,不少村民不但改掉了不講衛生的習慣,還自覺擔任起維護衛生的義務員。走進武城縣四女寺鎮東張莊村,房前屋後沒有了垃圾,硬化的村路乾淨平坦,路旁的小菜園果菜飄香,一排排嶄新的垃圾桶成為村內最美的風景。該村黨支部書記李興堂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很講究,不但把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即使過節放鞭炮,也會自覺把紙屑掃乾淨;趕集賣菜的,收攤時都要找個掃帚把地面打掃乾淨了再走;村民們把瓜皮、菜葉、樹枝等垃圾變成有機肥料最終還田,酒瓶、鐵皮、廢紙箱等出售給廢品收購站。
“城裏都很難實現的垃圾分類,在我們這裡家家都自覺做起來了。”李興堂頗為自豪。
鄉村美麗不止步,文明行動在路上。為了避免鄉村文明行動走形式、走過場,建立起督導考評、經費支出、組織保障的長效機制,破解鄉村文明建設“一陣風”的難題
鄉村文明行動實施之初,就有幹部群眾擔心:清潔鄉村會不會是“認認真真走過場,轟轟烈烈搞形式”,“一陣風”後,一切如故?
10月8日放完十一長假一上班,禹城市辛店鎮黨委書記王濤就緊張地翻開最新的《禹城市報》,看到報紙上刊發的“全市鄉村文明集中觀摩評分通報”上,辛店鎮名列第一,他才松了一口氣。和王濤一樣,禹城市從市到鄉鎮的各級領導對評比打分都非常關注,因為這不僅是對前一段工作的檢閱,分數還與年度目標考核成績直接掛鉤,過不了關,還要通報批評寫檢查。
王濤關心的“鄉村文明觀摩評分”與年底考核掛鉤,是德州市探索鄉村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的舉措之一。德州市將鄉村文明建設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鄉村文明行動”工作情況作為文明單位評選、復核、升級的重要指標。由市文明辦牽頭,成立專項考核督導組,全程督導,每月一考核、評比、通報。與此同時,督導組經常性地進行明訪暗查,定期公佈各縣評分排序在新聞媒體公佈,並將在全市選出100個最美鄉村和100個最差鄉村,表彰先進、鞭策後進。
臨邑縣的做法更勝一籌,他們推出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評機制,實行“以評促建”“以獎促治”“以罰促改”。臨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桂芳介紹,縣裏每季度評選“衛生保潔示範村”“優美庭院”“幸福家庭”和“最美鄉村保潔員”,實行年終統一補貼獎勵,並給予社區、村適當獎勵,形成“以獎代補”的良性迴圈機制。嚴格實行問責機制,對工作推進不力、整治效果不佳、不作為的責任人,限期整改,推動了環境整治工作的紮實開展。
“垃圾清理不難,難在保持;打掃衛生容易,天天打掃不易。只有將農村環境治理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才能長期保持村容整潔。”德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常樹風説。
為此,德州市進一步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由各縣市區政府制定城鄉環衛一體化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運作經費保障制度和監督考核機制,制定垃圾收運服務規範、環衛設施維護管理制度、日常監督考核制度等,以確保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正常運轉。市及各縣(市、區)財政出資,按照每15~20戶配一個垃圾桶的標準,購置垃圾桶;按照1萬人配備1輛轉運車的標準,配備轉運車;按照每個或臨近幾個鄉鎮建一個垃圾壓縮轉運中心的標準,規劃建設垃圾轉机站,每個縣建一個垃圾處理場,建起“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按照每100戶配一名專職保潔人員的標準,村村配備保潔員。樂陵市借鑒“昌邑模式”,將市中街道、雲紅街道、朱集鎮、鄭店鎮、楊安鎮5個鎮街作為試點,由樂陵市城管執法局與濰坊昌邑市康潔公司簽訂運營期為1年的農村環衛服務協議,成立了專職農村環衛隊伍,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讓農村環境治理長效化。
為了建立經費支出保障機制,德州市各縣市區、各鄉鎮每年環境治理經費專項列支。原則上由縣市區、鄉鎮財政和村集體承擔生活垃圾日常收運費和保潔員工資,並探索按照城市物業管理模式向常住居民收取一定衛生保潔費。探索企業和社會資助,成立保潔理事會,引進社會投資。
健全完善領導組織機制是建設鄉村文明長效機制的關鍵所在和重要保障。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單傳海認為,這一點對欠發達的德州尤為重要。德州市採取了黨委統一領導、文明委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各負其責、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全社會合力推進的“五位一體”的領導組織機制,建立了縱到底、橫到邊的組織網路。市及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主要負責人牽頭的領導小組,發揮好領導和協調作用。全市所有107個鄉鎮都建立了活動工作站,負責本鄉鎮的指導督促。3070個村莊社區設立了指導員,對所在村(社區)全面組織實施。
“雖然,德州是欠發達農區,財力很有限,而且德州‘鄉村文明行動’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困難較多,但是,全市570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厚德、包容、創新、圖強’的德州精神,上下齊心,知難而進,一定能發揮後發優勢後來居上,一定能走出一條德州特色的鄉村文明之路,一定能奏響一曲富而美的和諧樂章!”市委書記吳翠雲信心百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