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商”時代 “電商”+“店商”

  • 發佈時間:2015-01-30 04:33:18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的張偉近日打開支付寶十年帳單時驚訝地發現,十年時間,他已線上支付了13萬元,其中絕大多數是用於網購。“十年前,我還在上學,那時只是買零食和書,工作後買電器,現在幾乎所有商品我都是網購。”張偉説。

  中國經濟發展“電商化”趨勢日益明顯:2014年全年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中國電商交易規模和創新應用再創歷史新高,網路交易量直線上升,社會零售品消費市場“電商化”比重首度超過10%,從2010年的3.3%增長到2014年的10.5%。近年來,以網路零售為主的電子商務持續保持快速發展。200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總額僅為1萬億元;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包括B2B和網路零售)約13萬億元,同比增長25%,在全球電商市場裏名列前茅。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逼近50萬億元,約為2010年的10倍,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其中網路零售交易額將超過10萬億元,佔社會零售總額比重將達16.3%。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指出,近年來從消費品到大宗商品,從賣紐扣到賣房子,一切都在“電商化”,目前正向醫療、教育等垂直服務領域深度延伸。統計數據顯示,傳統産業轉型網購零售收益日漸明顯,發展速度超出預期。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一二線城市網購零售增速已達20%—30%,比例遠超全國平均值。通信專家項立剛表示,未來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的融合將進一步擴大。

  “電商”遭遇“電商”

  “做活”還是“做死”?

  ——探秘淘寶村

  還沒到村子,炒貨的香味就撲鼻而來。近年來,電商革命的浪潮席捲中國許多農村。其中,截至2014年全國有淘寶村即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村子212個,其中62個在浙江。淘寶村究竟是怎麼回事?記者走進“四大淘寶村”之一的浙江省臨安市昌化鎮白牛村。這既不是山核桃主産地,也不是城郊繁華地,為啥它是淘寶村?

  2007年電子商務剛在民間流行。白牛村有2家炒貨廠,收購山核桃仁炒制加工,主要做批發生意,市場銷量不太好,生意漸漸蕭條、廠子要關門。這時,村子裏幾個年紀大的人看著電子商務熱鬧,就開始嘗試上淘寶網註冊網店賣東西。36歲的村民潘小忠,是淘寶“山裏福娃”網店店主,現在還能想起當時:“我親戚接觸了網際網路,回家教我,開始一天、一星期沒有一單。但到下半年,單子逐漸多了起來,後來每天有十幾單,年底我的店就有‘三顆鑽’。”在自家廠房裏,潘小忠正在緊張地查貨裝貨。網店20多個人,包括客服、包裝、打包、分揀等各個工種。每天網上接單到夜裏12點半,打包到晚上9點半,去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電商把整個村子做活了!白牛村目前有40多戶從事電商,2014年銷售額達到2億元。過去村裏年輕人通過打工賺錢,如今山核桃一整條生産鏈,把勞動力都帶動起來。多的收入千萬元,少的一年也有四五萬元。村裏好些大學生畢業後也回來了。的確,據阿裏研究院介紹,當前,從淘寶村數量、涉及網店總數、就業人數來看,淘寶村都正在步入“大繁榮時代”。

  但還有更多問題讓大家發愁:潘小忠算了一筆賬,以前做這行還有20%的利潤,可現在越來越不行了:今年山核桃行情不太好,一斤進價73元,加工完成本達81元,現在市場上也就賣到83元。“為搶市場,越來越多的店主開始搞惡性競爭,大家把價格壓得太低了,根本不賺什麼錢,甚至是虧本。這麼下去,都會做死!”他苦笑了下,“我有65%都是老客戶,用品質口碑還能支撐,但小的網店就不敢保證了,估計馬上就會倒閉一大批。”以前,村裏炒貨賣的都是散貨,後來市場上打著臨安炒貨旗號的倣冒貨越來越多了。潘小忠覺得必須正規,2011年申請了“山裏福娃”的商標,但網上打假工作也令他頭疼。

  “店商”遭遇“電商”

  “觸網”找死,不“觸網”等死?

  ——調查傳統零售商轉型

  “觸網”找死,不“觸網”等死?電商浪潮衝擊下,資金實力雄厚的百貨集團、傳統零售商努力轉型尋求突圍,涅槃能否重生?日子究竟怎麼樣?

  蕭條,是中國實體商業遭遇電商衝擊的慘烈注腳。重壓之下,2014年上半年百強實體零售商關閉門店160多家(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創歷史之最,百貨和超市業態是“重災區”。持續“關店潮”之後,負增長也開始成為困擾零售業發展的一大隱疾。截至目前,公佈2014年三季報的88家商貿零售企業中,31家商貿零售企業凈利同比下滑,佔比高達35%。形成對比的是,電商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4年阿里巴巴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3.7%;京東三季度凈營收同比增長61%。“不‘觸網’等死,‘觸網’找死”——由於開網店投入巨大,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業界流行的這句話,勾勒出傳統零售商對待轉型的糾結心態。

  “店商”開網店看上去很美,但轉型之路佈滿荊棘,面臨投資回報率低、盈利前景差等諸多困境。據記者調查,目前零售商自建的網購平臺規模較小,流量與銷售額都無法與純電商抗衡。2013年連鎖百強中,四成企業網路零售年銷售額小于500萬元。一半以上企業經營單品數在3000個以內,且缺乏特色,也毫無價格優勢。上市公司報表顯示,2012年以來受經濟放緩及電子商務投入影響,國美、蘇寧等零售商相繼出現業績虧損。為走出困境,原先勢同水火的店商和電商開始探索線上線下O2O融合發展。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百強企業中43%的企業已開展O2O業務。

  無論是店商還是電商,O2O轉型探索仍在路上。“電商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實體店做得不夠好。”一位業界大佬曾這樣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實體店風生水起,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但如今看來,以百貨商店為代表的許多零售商靠出租櫃檯、充當“二房東”獲取高額收益,並未提供更精緻的服務和産品。專家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傳統零售商迎來了數字化變革的機遇。能否重生,要看店商能否抓住零售業的內核,推動O2O升級,轉型成為“無縫零售商”。業內預計,各類電商、服務商、貨品供應商與零售商的深度合作,將呈現更多體驗、社交、生活服務和購物融合為一體的全新商業模式。

  中國電商

  痛點調查

  痛點一:低價文化

  打開“淘個團購寶”APP,9.9元的襪子、手套、零食、化粧品,19.9元的毛絨衫、大衣乃至床單比比皆是……

  痛點二:惡性競爭

  傳統商戰中,不乏惡性競爭。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每個電商都拼命想抓住風口。

  痛點三:假貨帽子

  假貨,是線上線下都有的經濟現象,然而,借由網際網路平臺傳播後,網路假貨備受質疑,有時網路甚至被有些人稱為“假貨集散地”。

  痛點四:誠信危機

  售賣假貨,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一旦出現信任滑坡,影響的不是一兩家網店,而是整個電商行業。

  痛點五:稅收漏洞

  電商的稅收問題飽受社會質疑。

  痛點六:創新之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電商結合本土需求,形成了獨特業務模式創新的電商企業,但技術創新仍然薄弱。

  痛點七:物流短板

  每年“雙十一”是場消費盛宴,對我國支撐電商的社會物流系統和基礎提出了嚴峻考驗。

  痛點八:融資之難

  在國內很多電商發展初期受到國外資本的青睞。這些現象發人深思:為何中國分享不了本土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紅利?

  痛點九:監管之痛

  面對快速發展的行業,不論從技術手段或是認識水準上,監管都遠遠滯後於發展速度。

  本組稿件均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