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之手放開上海會“倒奶”嗎
- 發佈時間:2015-01-29 05:29:19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黃勇娣 徐蒙
最近,國內部分地區因生鮮原料奶價格下跌,出現奶農“殺牛倒奶”現象。
上周,上海市發改委進行政府“定價目錄”改革,本市生鮮奶收購的政府指導價正式取消。
外地在“倒奶”,上海卻反過來開放價格控制。政府此時“放手”,“倒奶”現象會不會波及上海?在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過程中,政府對收奶價格,到底該不該管?為此,記者採訪本市相關職能部門、企業和經濟學家,尋求其中答案。
市場平穩源於多個因素
2013年,國內外生鮮奶價格上漲,國內奶農擴大生産。然而去年國內奶價連跌,特別是去年底國外奶價下跌,乳製品和原料奶大量進口,國內奶農受到沉重打擊。奶價過低,賣不出去,隨即出現“殺牛倒奶”現象。而在上海,受規模化養殖和政府指導價格影響,本市奶牛養殖業發展平穩,産銷量和價格都未出現大的波動。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沒有出現倒奶、殺牛等現象,有多方面因素。其一,本市基本實現規模化養殖,沒有分散農戶養牛,抗風險能力較強。其二,近年來上海奶牛養殖水準大大提高。目前,本市奶牛年平均單産牛奶9噸,領先於外地散戶“五六噸”的生産水準。第三,上海在10多年前就推行第三方檢測制度,奶牛場的原料奶經過檢測,按質論價。這個指揮棒,指引滬郊養殖場不斷提高原料奶品質,收購企業也樂意以較好的價格收購。
上海從2008年開始實行的生鮮奶收購政府指導價,也是奶牛養殖業穩定的一大因素。據了解,上海是近年來全國唯一實施生鮮奶收購政府指導價的城市。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和其他一些政府定價不同,收奶的政府指導價,主要是為保護奶農利益。上海也曾出現過“奶賤于水”的情況,政府指導價起到了托底作用。
然而這一政府指導價並不是“鐵板一塊”。據市發改委介紹,在政府指導價基礎上,上海又通過建立奶農、企業、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價格協商機制,至今基本每半年進行一次價格協商,因此上海的原料奶,雖有指導價,但最終價格形成,還是由各方市場主體共同參與。
指導價退居幕後具備條件
來看看以下市場數據——
今年第一週,全國原料奶主産區生鮮奶價格為每千克3.67元,第二周則為每千克3.58元。此時,上海原料奶收購取消政府指導價管理,但仍保留了在市奶業協會牽頭下的供需雙方協商機制。1月以來,在去年兩次原料奶成本調查的基礎上,本市原料奶供需雙方共展開4次協商,最終委託奶協發佈今年上半年的基本價為每千克4.07元(其中成本價為每千克3.97元),再加上按質論價和牧場分級獎勵,奶農的到手價為每千克4.57元。
這個收購價,要比全國主産區每千克高出1元。
政府指導價放開後,本市“原料奶收購基本價”仍然存在。只不過,這一價格不由政府來發佈,而是由供需雙方在成本調查的基礎上,經充分協商達成並委託市奶業協會發佈。供需雙方的價格協商機制,如今也由奶業協會牽頭;參加協商的供需雙方,除了企業光明乳業,還有八九名奶農代表,他們全部由滬郊奶牛場選舉出來的。
農業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在價格協商的過程中,政府部門並不是不管,而主要在幕後起到指導、引導作用。
市場主體間有了協商機制,政府指導價就有了退居幕後的條件。這一過程中,企業的觀念和做法也在轉變。光明乳業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上海,公司主要通過農商雙方的價格協商機制,給予養殖場相對較高的原料奶收購價,雖然成本需要企業消化,但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對抗風險靠價格協商機制
“其實前兩年就已淡化了指導價。”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本地行業發展實際情況,上海放開了生鮮奶收購價格,只是碰巧遇到了外地“倒奶”現象。
“國內外奶業的市場波動也會影響到上海,過去用政府指導價對抗風險,現在出現在臺前的,是基於市場主體的價格協商機制。”該負責人説,由於目前價格協商機制運作已比較成熟,過去企業和奶農間矛盾衝突尖銳,如今雖然立場不同,但通過長期溝通,雙方已學會換位思考。在外地“倒奶”現象出現後,上海近期甚至把價格談到了一年半之後。
這樣的溝通協商其實並不容易。上海社科院經濟所所長石良平教授表示,農副産品有天然特性,由於生産需要時間,其需求變化和供給不在一個時間點上。“著名的 ‘蛛網理論’就能解釋‘倒奶’現象,這是全世界包括發達國家都還沒法解決的難題。”石良平指出,國外政府一般都有對農副産品行業的補貼和價格干預機制。
石良平認為,政府對收奶價格需要介入,但要考慮怎麼介入才更有效,“農副産品處於産業鏈的後端,最清楚市場需求,因此可以讓後端産業參與定價,政府可以起監督和引導作用,上海的做法,是一種新探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