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黑土地上的“金種子”

  • 發佈時間:2015-01-28 05:53: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吳堅,黑龍江省雙城市新興鎮新民村原村委會主任、農民育種專家。1992年,他成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家民營育種科研所,致力於研究適應當地特點的高産玉米品種。2000年,主持研發的“豐禾10號”玉米新品種選育成功。截至2013年底,豐禾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6000萬畝,改變了過去黑土地種植玉米靠洋種子的歷史。2014年6月5日,在為村裏辦事的路上,吳堅突遇車禍,不幸以身殉職,年僅61歲。

  1953年出生在哈爾濱雙城市的吳堅,從照片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不少,皮膚黝黑而粗糙,眼神中透著堅毅,他的外表與名字一樣質樸。就是這樣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知青,卻改寫了黑土地沒有自育優良玉米新品種的歷史。

  執著追求 潛心育種

  “逆風可揚帆,坎坷路可走。蹉跎三十年,只為理想求。”這是我們在吳堅的日記裏找到的一首小詩,吳堅的家人告訴我們,這是他20多年前寫下的,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讓我們暫且把時間的指針撥回至2000年,當時吳堅主持研發的“豐禾10號”玉米新品種選育成功,正式通過了黑龍江省有關部門的審定,並大面積推廣種植,從而填補了黑龍江玉米種植歷史上第一積溫帶沒有自己當家品種和沒有高賴氨酸品種的兩項空白。面對鑒定結果,吳堅臉上沒有一絲喜悅的笑容,而是默默地回到自己房間,任淚水肆意地流淌。

  往事一幕幕,如同電影一樣在眼前閃回,將他的思緒帶回到16歲。那年初中畢業的吳堅回鄉當了知青,每天10多個小時的艱辛勞作得到的回報僅僅兩三角錢,弄不好一年下來還要欠生産隊的賬。雙城地區主要生産農作物是玉米,但是畝産不過200公斤。即便這樣的低産種子還需要靠外地調撥。年輕的吳堅常常不禁遐想,能不能研究出一個適應當地特點的高産玉米品種,讓自己和鄉親們少挨點累、多收點糧、多掙點錢。

  當年與吳堅在一個生産隊的知青告訴我們,他們每天只有白天勞動時能看見吳堅,起床和睡覺根本見不到他。吳堅去哪兒了?成了當年大家謎一樣的話題。後來,他們跟蹤幾次之後,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每天天不亮,吳堅就到地裏查看苗情,記下育種生長記錄。晚上騎車十幾裏去縣裏的夜大補習文化知識。兩年時間下來,僅育種生長記錄就寫滿了50多個筆電。

  1992年,當吳堅成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家民營育種科研所時,他給自己將來培育的玉米品種起名為“豐禾”,他希望自己的父老鄉親能夠用上擺脫貧困、豐收致富的新品種。為了這個目標,他變賣家産在南方開闢了繁育基地。為了節省開支,連幾分錢一個的硫酸紙袋都撿別人用過的,親友們見到他最常吃的飯就是大餅子就著鹹菜喝口水。

  吳堅生前談到他走上育種這條路時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當知青的經歷讓我明白,搞農業增産增收沒有優良品種是不行的,只靠外來種子種自家的地也是不行的!

  舍財千萬 惠及萬民

  一般人認為,吳堅在研究出新品種之後完全可以將專利權賣出,或者引入外來投資者對研究所重組,這樣可以帶來不菲的收益。

  面對紛至遝來的國內外種子公司送上的報價單,吳堅也曾怦然心動,畢竟這些年來他為了培育新品種早已債臺高築,入不敷出。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勸他,一個普通農民奮鬥了30年,如今得到近千萬元的回報也算值了。

  正當吳堅準備與一家種子公司洽談合作意向時,當時雙城市主管農業的副書記支殿奎來到吳堅家中,他誠懇地對吳堅説:“老吳,咱這片黑土地能有個適合自己的好品種不容易啊,雖然賣不賣都是你的權利,但是咱黑土地需要它,老百姓需要它啊!”

  咱黑土地需要它!剎那間,吳堅的淚水奪眶而出,他想到了當年冒著風險支援他搞實驗的大隊書記;想到了那些不計報酬給他傳道授業的專家教授;想到了那些省吃儉用支援他搞育種的親友們……他堅定地對支殿奎説:“啥也別説了,‘豐禾10號’是屬於咱這片黑土地的,哪兒都不會去!”

  親朋好友到府勸他,他卻犟得像頭牛,任你怎麼説就是不改變初衷。同時,吳堅還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只要是適合“豐禾10號”種植的地區,他就以優惠價格供應種子。這一舉動讓業內同行吃驚不小,因為優惠後的價格比國外同類種子價格低了近一半!推廣後這筆賬是什麼概念呢?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截止到2013年底,豐禾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6000萬畝,為農民省下了50多億元買種子的錢,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數十年奮鬥在育種第一線的吳堅,養成了謹言慎行的習慣。他不喜歡當官,組織上兩次擬提拔他為副市級領導,他都婉言謝絕。他不愛接受採訪和作報告,總説榮譽屬於團隊,成果屬於國家,實惠屬於農民。

  有為村官 造福家鄉

  吳堅做人做事頗有些與眾不同。“原來的新民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菜種好了爛在地裏賣不出去,村民變著法兒地和村幹部對著幹。”説起2008年以前的新民村,白玉新直搖頭,他當時和許多村民一樣,期盼村裏來一個好帶頭人。

  2008年9月20日,吳堅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當天,就有十幾個村民反映村裏垃圾堆放等問題,給了吳堅一個“下馬威”。

  吳堅站在村子西南角,眼前樹林子裏堆著的垃圾散發著惡臭,當時雖然已是九月下旬,蚊蠅依然到處亂飛。其他村幹部勸他回去,吳堅執意繞著垃圾堆走一圈,心裏盤算著一項大工程——建文化廣場。

  聽説村裏要建文化廣場,位置就在堆放垃圾的小樹林那兒,村民們有的觀望,有的冷嘲熱諷。工程預算雖一再壓縮,但起碼也要80萬元!這80萬元早已被一些人惦記上了。

  有人開始拉關係托熟人找到吳堅,許諾按照比例給予他回扣,又放出狠話説,如果不答應,就讓他在村裏站不住腳!

  “工程必須招標,這是國家的規定,誰也不能例外!”吳堅在村委會上説。村裏硬是頂著壓力,使工程順利完成招標。

  在吳堅的管理下,村裏的面貌煥然一新。2009年國慶節,新民村的文化廣場投入使用,村民們自發地放起鞭炮。

  “有困難,找吳堅!”這是新民村村民最常説的一句話。這既不是讚美的口號,也不是誇張的形容,而是新民村村民通過6年多的朝夕相處總結出來的發自肺腑的一句話。很多村民説,其實這句話也不完全對,因為很多時候你還沒有找,他自己就來了!

  貧困戶高永德的房子有一面墻裂開一道口子,夏天還好説,眼看著就到冬天了,這可咋整呢?就在他為錢的事兒發愁的時候,吳堅帶人來了。仔細查看房屋情況後,吳堅對高永德説:“老高,這房子得拆了,不然太危險了。錢的事兒你不用愁,村裏解決。”

  村民説,吳堅把自己的全部工資存在了村裏,誰家有困難就拿出來幫助誰。村裏的會計曾經算過一筆賬,6年來,吳堅的10多萬元工資不僅全部成了“救急金”,還自己搭了40多萬元為村民排憂解難。

  對村民大方的吳堅,對自己卻十分吝嗇:一部老款的國産手機,一雙舊皮鞋,一件洗褪了色的夾克衫……

  2011年9月,當村主任到期改選時,家人和公司的同事紛紛勸他不要繼續幹這個村官了,既搭精力又搭錢,老伴兒甚至説出了“如果再當村主任就離婚”這樣的狠話。吳堅猶豫了。可當一封要求吳堅留任的聯名信擺在他面前時,密密麻麻鮮紅色的手印讓他堅定了信心。

  吳堅以1800多票的絕對優勢連任村主任,看著無比動情的鄉親們,吳堅深深地鞠了一躬。

  30年前,他也向鄉親們鞠過一次躬。

  那是一個北風勁吹的冬天,新民村發生了火災,吳堅家的3間老房未能倖免。在外的吳堅聞訊後拼命往回趕,當看到殘垣斷壁的老房時,吳堅很心痛。他心痛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裏的育種材料啊。他坐在地上,頭深深低下,不願再看眼前的這一幕。這時,忽然傳來親人般的呼喚:“吳堅,你的寶貝疙瘩都在這兒呢。”村民看到吳堅家起火後,最先搶出來的就是他的幾袋玉米。吳堅的眼淚流了下來:“我給大家鞠躬了!”

  正是這些育種材料,成為吳堅事業成功的基石,也讓他對這片黑土地充滿了無限深情!

  有人這樣形容吳堅:一部舊手機,一件舊夾克,一雙舊皮鞋;一個億萬富翁,一個村主任。這樣的形容看似矛盾,但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吳堅!

  生前,吳堅曾概括自己幹了3件事兒——幹好事業、做好人、培養後代成才,令他欣慰的是這3件事兒他都幹成了。

  2014年6月5日,在為村裏出外辦事的路上,吳堅突遇車禍,不幸以身殉職,年僅61歲。吳堅去世後,在他當年為村裏建成的廣場上,村民們自發停止了一切娛樂活動,按照傳統習俗為他守一個“頭七”。

  如今,吳堅長眠在新興鎮乾坤園內,那是一處高地,從那裏眺望,就是吳堅為之奮鬥終生的新民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