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蘊嶺:為加入APEC奔波

  • 發佈時間:2015-01-23 16:53:1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蘊嶺檔案

  1945年5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所長、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經歷:

  1969年,畢業于山東大學

  1981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9-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任副所長

  1994-2007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

  專長于國際經濟和國際關係問題,是國內外著名的地區合作問題專家。

  主要成就:

  1992年,他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從1999年開始,他擔任過東亞展望小組成員、中國東盟合作官方專家組成員、"東亞經濟夥伴關係"可行性研究專家組(CEPEA)成員。

  張蘊嶺在自己的部落格裏寫過:“英國哲學家培根寫過‘論人生’,他説,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人是靠信心生活著。”

  1978年,是改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一年。這一年,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裏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了。由於還來不及建校舍,作為第一批進入該研究院讀書的學生,張蘊嶺和他的同學們不得不“居無定所、學無定室”。但他們對知識如饑似渴,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不僅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也鑄造成了勇於探索創新的學術精神,這些都成為他們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生命的力量

  張蘊嶺大學期間學習的是英語專業,大學畢業後正逢“文化大革命”開始,被分配下鄉勞動,親身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經濟日漸衰退,人民生活的疾苦。出於強烈的愛國熱忱,張蘊嶺心急如焚,一心想為中國做些事情,因此他大量閱讀經濟類書籍,希望能夠為改變中國的狀況添磚加瓦。

  剛開始,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師範大學借租教室,大家就在“木板房”(圖書館)裏刻苦讀書一直到深夜圖書館關閉才離開。張蘊嶺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最前沿的經濟理念,大量閱讀經濟學原著,就某些專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討,並且寫了大量讀書筆記,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收穫巨大。由於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匱乏,白天大量學習消耗能量,到夜裏的時候經常饑腸轆轆,饑餓在張蘊嶺腦海中印象頗深,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鮮明時代特徵。

  一個中國飛虎隊員王延周的報道曾讓張蘊嶺良久思考。

  王延周是一位抗日老兵,1943年被選送飛虎隊,到美國接受培訓,回來後參加抗日,曾擊落日軍飛機5架,1946年由於天氣原因,飛機不得不降落在解放軍陣地,隨即成為解放軍飛行員,參加過新中國開國大典飛行編隊,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曾擊落美機2架,戰後入解放軍航校當教官。

  張蘊嶺在自己的部落格裏寫到:“就是這樣一位功臣,1957年因誣告挨整下獄,被迫與妻子離婚,失去公職,變得一無所有,出獄後只好回山東老家務農,1984年他得到徹底平反,享受了離休待遇。到了2005年,他終於有了‘出頭之日’。這一年,他50多年前申請加入共産黨的夙願得以實現,應邀到人民大會堂參加紀念反法西斯60週年大會,受到領導人的接見,還拿到了國家發給抗戰老兵的一次性補貼人民幣3000元。”

  張蘊嶺猜想,一定有著支撐他頑強與樂觀人生的內在力量,這也許就是人的生命力量本身。“王延周活到92歲高齡才辭世,足顯生命力量的頑強。”

  張蘊嶺的思考卻不僅僅停留於此,他説:“當然,這裡我只是從人生本身的角度來思議的,並沒有涉及到人所依存的社會環境。毫無疑問,社會(通過政權、制度、法律)應該為人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證和盡可能好的環境,這既是人本應獲得的基本權利,也是社會的責任和必須要做到的。王延周受到那樣的折磨,顯然是社會的問題,至於他本人不究,那是他自己的人生處世方略,這並不能掩蓋社會本身的問題,這件事是足可以令當政者深刻反省和引以為戒的。”

  推動中國政府加入APEC

  1985年,張蘊嶺來到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做訪問學者。剛剛經歷過苦難的年代,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張蘊嶺在美國期間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經常在圖書館夜裏零點關門之後才休息。

  在國外的交流經歷,使張蘊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關注跨國公司的研究,並且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世界經濟中相互依賴關係的學者。1989年,他創辦了第一個研究APEC的中心,並且為中國政府加入APEC四處奔波,組織相關人員參加APEC研究會議,最終,中國政府于1990年加入APEC組織。

  張蘊嶺研究的重點是區域經濟,對亞太經濟也頗有研究,先後多次擔任“東亞展望小組”成員,為亞太合作出謀劃策;2001年還擔任了中國東盟合作官方專家組成員,參加構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框架。在中日關係降到最低點的時候,張蘊嶺又成為了中日友好委員會的中方委員,為中日關係的“融冰”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同時,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能夠更多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奉獻力量,這也圓了他年輕時改變中國的夢想。2008年3月,他參加了全國政協會議,在會上他提了三條建議,“必須加大社保基金的籌資力度”“要更加重視辦好教育”“應對價格上漲應有大舉措”。

  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1994-2007年,張蘊嶺開始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並於1995-2001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他在多年的對外交流中結識了許多國外經濟學者,在擔任行政職務時,他充分整合這些資源,為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和國外研究機構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雖然張蘊嶺在擔任社科院亞太所所長期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最讓他得意的還是培養了大批青年人才。儘管行政崗位任務繁冗瑣碎,但是他不顧勞累,對進入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學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為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們擬定了一份科學的、系統的培養方案。學生從進入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導師就擬定出具體的培養計劃表,選定研究論文的方向和題目,經過一年專業課學習後,研究生們就可以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參加實習和課題研究,並且在第三年安排他們出國交流。

  他的一位學生,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世平曾經想寫自己的老師,但是張蘊嶺卻不願太張揚。

  唐世平在自己的部落格裏仍然回憶了張蘊嶺的些許往事。“張老師對青年學者很好,不遺餘力地提攜晚輩,願意給晚輩機會。當然不僅僅是對我,也包括很多在業界已經非常有名或者説即將很有名的青年學者。”

  2001年,南洋理工的戰略與防務研究所邀請張蘊嶺參加會議。張蘊嶺把機會讓給了唐世平。那次會議上,唐世平第一次認識了Amitav Acharya,出生於印度的Amitav現任教于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是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曾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防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政治係教授、哈佛大學亞洲中心以及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研究員。

  “他不斷的鼓勵年輕人出國,很多次別人邀請他去參加會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會議,他都讓年輕人去參加。這也使得亞太所的年輕人在感受到壓力的同時,也感覺到有奔頭。”

  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已經涌現出一大批青年才俊,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在國外學到了最前沿的經濟理論,他們已經開始在各個場合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青年學者。最重要的,他們都是張蘊嶺的驕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