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公共文化場館如何避免成"擺設"?

  • 發佈時間:2015-01-21 07: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徐 達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公共文化場館如何辦對路子

  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縣級以上文化館、群眾藝術館3000多個,文化站超4萬個,村(社區)文化室約25萬個。一邊是公共文化服務場館不斷增多的“成績單”,一邊卻是“工人文化宮裏工人少,少年宮裏缺少年”的“門可羅雀”,這其中的強烈反差原因何在?

  當前,社會文化載體日益豐富,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促使文化受眾需求趨向個性化、快餐化、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使用造成了衝擊。但是,一些基層文化服務場所遭遇的窘境,更多是由於服務標準不統一、供需不對路、可持續性差造成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沒有形成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監督權、評價權交給群眾。

  文化場所本應成為弘揚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卻因缺少有力的組織維護或資金支援而成為“擺設”。還有一些文化場館缺乏可持續、聚人氣的大眾文化安排,使普通群眾成了“局外人”。以博物館為例,定位不清、展品不精、展示手法陳舊等是普遍問題。其中很多仍是傳統、古板、靜態、冷冰冰的“實物+文字”展陳形式,缺乏當代人所熱衷的聲音、視頻、體驗、互動等元素,如何讓參觀者接受並産生共鳴?

  如何才能讓公共文化服務“對路子”?

  首先要明確公共文化場所的公益屬性。不斷挖掘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創新內容、拓展形式,因地制宜組織契合當代受眾需求的多樣化活動,同時為文化場館的建設、維護與運作提供“有效率”的政策資金支援。其次,要改革公益考核的“指揮棒”,更加重視群眾廣泛持久的參與和口碑,摒棄“重數量、輕品質”的慣性思維,形成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此外,要徹底摒棄唯營利思維,使公共文化服務回歸公共服務的本來屬性。

  公共文化服務以普通群眾為參與主體,只有跟上時代發展腳步,切實立足群眾需求,著力解決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等問題,使文化場館成為具備吸引力的“文化場”,才能做出做實做好“對路子”的精神食糧,也才能走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沒人管、沒人來、沒人用的尷尬境地。(作者:徐達 來源:《經濟日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