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50問(一)

  • 發佈時間:2015-01-15 16:4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1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了全面部署。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小編了解,《意見》就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了多方面部署,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一、總體要求;二、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三、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四、加強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五、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六、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七、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力度,共26條。在第一部分總體要求中,《意見》強調: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的五大原則——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社會參與,堅持共建共用,堅持改革創新。為詳細解讀《意見》背後的含義,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推出《公共文化服務50問》,並授權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獨家發佈。今天,我們發佈對“總體要求”部分的解讀,剩餘部分也將陸續發佈。欲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賬號“中經文化産業”(微信號:cewenhua)。

  關鍵詞一:總體目標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根據《意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服務品質顯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運作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高。同時,《意見》中也傳達了諸多具體明確的任務,如對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進行“兜底”保障、將“老少邊窮”地區作為精準扶貧對象、把農民工文化建設納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降低商演和電影票價等等,這些做法都將有助於這項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實現目標。

  關鍵詞二:正確導向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意見》首次提出“先進文化、傳統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落後文化、有害文化”等六種文化,並分別冠以“發展、創新、扶持、引導、改造、抵制”,如何理解這種説法?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意見》提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對待各類文化。

  先進文化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面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因此要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保持民族文化個性的關鍵,對於傳統文化,只有創新昇華,汲取現代營養,才能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通俗文化是群眾生活中最接地氣的文化,要通過扶持,讓通俗文化通俗而不庸俗,通俗而不低俗,真正通民情,通民心;流行文化往往孕育著新興文化的萌芽,但並非一切新生事物都是積極的,因此要通過引導避免流行文化走向畸形發展的道路;落後文化是在時代進步過程中逐漸被淘汰的文化,只有經過改造才有可能將其變成培育進步文化的土壤,而不能採取一棒打死的極端態度;而面對有害文化,我們必須堅決抵制,不能讓其成為破壞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蛀蟲。總之,文化建設需要有主心骨,這直接關係著國家基層文化陣地的鞏固和建設。

  關鍵詞三:政府主導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如何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公共文化設施或場館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産品與群眾需求不相匹配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的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等各個環節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研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同時,政府在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方面,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關鍵詞四:社會參與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為何特別強調社會力量的參與?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政府職能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通過簡政放權,引入市場機制,打破了過去“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的服務模式,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促進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培育和引導群眾文化消費需求。

  關鍵詞五:共建共用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如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實際上探討的是如何最大程度盤活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目前,我國仍然有很多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未能充分釋放活力,如工會、婦聯、科協、高校和共青團等組織,其文化活動設施和場所屬於行業管理,並不在文化部門管轄範圍之列。據不完全統計,如果能夠將這一領域的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共用,全國的公共文化資源將會增加一倍,從而極大地豐富各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效緩解資源不足帶來的困擾。除此之外,在文化志願隊伍建設方面,同樣需要進一步整合人才資源,通過動員組織專家學者、藝術家、優秀運動員等社會知名人士參加志願服務,提高社會影響力,並推動專業藝術院團、體育運動隊和藝術體育院校等到基層教、學、幫、帶,建立志願服務走訪基層制度。但是,要盤活這些資源,前提是在制度上進行創新,加強統籌管理,建立協同機制。《意見》提出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為平臺,由文化部牽頭,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和資源優勢,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實施等方面加強統籌、整體設計、協調推進。

  關鍵詞六:改革創新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協調發展有何內在邏輯?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從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作為兩個概念提出來,到今天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協調發展,我們對二者關係的認識有了質的跨越。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之間的互動關係已經成為共識。一方面,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大批內容精良、製作考究的文化産品,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同時,在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上,一批批有著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生産單位逐漸成長起來,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主體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旨在滿足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産品、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有助於激發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激發群眾的創造力,是文化産業發展的源泉。因此,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觀念思路的創新是破除藩籬、共同發展的首要條件。

   相關連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