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引入社會力量可一舉多得

  • 發佈時間:2014-12-03 08: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成都12月2日訊 (記者 張晶雪)近些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提出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任務。面對人民群眾不斷增長並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顯得尤為重要。近日,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深入到成都主要區縣,實地走訪了當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發現,從以女性為主體的青羊區中壩社區“媽媽家”綜合服務中心到服務青年工人的高新區青工文化驛站,從以推進農村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大邑縣“3+2讀書薈”到讓高雅藝術走進普通社區的金牛區“交響金牛”廣場交響音樂會,社會組織和文化志願者的身影都在這些地方活躍著,讓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遍地開花。

  社會組織積極活躍在成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舞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曾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更加明確地指出,“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舉措,社會各界也在積極探索具體可行的方法。成都市作為首批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並在今年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地區以及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地區的城市,在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更是先行先試,走在全國的前列。

  

  成都市高新區青工文化驛站內的宣傳標語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在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實地走訪中發現,幾乎各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都能看到社會組織的身影。其中,高新區的青工文化驛站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青工文化驛站採用政府購買社會公益組織服務的方式進行專業化的管理,由西園街道辦事處提供場地等硬體設施,並通過政府招標的方式選擇上海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作為整個項目的運營機構,組織開展各項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項目每三年一期,政府部門會對項目的運營情況進行定期的考核。同時,西園街道辦事處還引入了競爭機制,通過不同社會組織的競爭,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成都市文化局社文處處長王建對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解釋説,長期以來,成都市乃至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經辦,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單一。這種“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在多數情況下投入多見效少,群眾往往不滿意。如今,成都市政府建立了政府採購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通過這種形式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交由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來運營。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先進性和專業性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品質和資金使用率大大提高。政府則將工作重點放在項目的監管等方面,真正實現由“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職能轉變。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自2012年起,成都市市縣兩級分別設立了政府採購公共文化服務的專項經費,以市級每年1000萬元,各區(市)縣每年不少於200萬元,全市每年不少於5000萬元的標準執行。

  文化志願者成為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

  在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專門從事社會工作的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外,還有一群人十分搶眼,那就是文化志願者們。這些文化志願者在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指導下,在各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無償的幫助。

  

  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吳玉英(左二)在教授蜀繡技法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在“媽媽家”,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看到了一位不尋常的志願者身影,她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蜀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吳玉英。吳玉英向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介紹説,她在“媽媽家”義務教授蜀繡技法已經有半年多。她説,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自己深感社會責任重大,不僅要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還要為社會做出正面的表率。在吳玉英眼裏,這些來學習蜀繡技法的多是退休人員,有經濟基礎,也有時間精力,不像很多年輕人一樣因為巨大的生活壓力放棄學習蜀繡這種耗時長、並且沒有良好就業前景的手藝,這對傳統技藝的傳播業有積極的作用,是一件一舉多得事情。

  其實,吳玉英只是成都市上萬文化志願者中普通的一員。成都市文化館館長賈磊向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介紹説,目前成都市有15000余名文化志願者活躍在全市各個角落。由於文化志願者的特殊性,即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技能,成都市文化館還會對文化志願者進行基本的選拔和培訓。所以,文化志願者的主要來源群體還是在校大學生、退休的專業教師或業餘的文藝愛好者和專門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此外,成都市還培訓了1000余名專業文化輔導員,實行掛牌上崗制度,提高服務水準。

  

  成都市青羊區“媽媽家”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用於積分的“義工卡”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對文化志願者的服務進行積分制,採用以服務換服務的方式,即用本人提供的志願服務服務換得的積分去“消費”該中心提供的其他文化服務,以此來激發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

  賈磊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採訪時也坦言,雖然目前成都市文化志願者隊伍發展很迅速,但數量遠遠不夠。由於意識不強、資源緊缺、相關制度還不完善等原因,我們的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現在,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成為成都市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文化志願者管理系統也在積極籌建中。成都市文化館也在努力,提供更多的文化資源,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

  由“輸血”到“造血” 社會組織脫困仍需時日

  雖然在成都市政府的引導和支援下,社會組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參與度明顯提高,但是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仍然面臨諸多難解的困難。首當其衝的就是專業人才的匱乏。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與多名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的交流中發現,由於社會工作尚未職業化,社會工作者的薪資待遇普遍不高,甚至會低於成都市的平均收入水準。因此,許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面對生活的壓力,不會選擇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造成了很多專業人才的流失。而堅守在社會工作崗位的人,更多是出於對公益事業的熱情,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長效服務機制的建立。

  此外,由於政府採購公共文化服務多數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價低者得。在保證不降低文化服務品質的情況下,想要得到項目,也許就會面臨著資金緊張、需要自己補貼的局面。一旦出現項目斷層,社會組織不能獲得政府的補助,等於失去了活動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只依靠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的捐贈,開展活動就會捉襟見肘。成都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員也坦言,這是一個難解的矛盾。政府採購採用招投標的形式有利於財政的公開透明,但是由於文化服務的特殊性,沒有一個廣泛適用的衡量標準,很容易出現低價中標但文化服務提供不到位的情況,導致資金的浪費。

  

  “媽媽家”羌繡義工老師代大媽的羌繡作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不過,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也發現,這些社會組織也在積極探索各種路徑實現自我“造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媽媽家”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項目負責人舒暢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採訪時説,“媽媽家”項目目前依託于著名的羌繡幫扶計劃“一針一線”,“媽媽家”的羌繡繡片會由“一針一線”回購。此外,“媽媽家”的其他文化産品也接受其他社會企業的訂單,收入用於項目的持續運營和規模擴大。

  

  大邑縣“3+2讀書薈”公益書館門口的提示牌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在大邑縣“3+2讀書薈”的公益書館,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發現,書館除免費提供圖書借閱和飲用熱水外,還有一些收費項目,如茶水、飲料、小食等。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所看到的價目牌上顯示,價格普遍是市場價或低於市場價。“3+2讀書薈”的項目執行長李佳對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介紹説,這部分收入其實很少,因為項目的公益性,只是收回成本,略有盈利的部分都會劃入該書館的項目經費,用於圖書採購、公益講座和其他公益活動的開展。

  

  大邑縣“3+2讀書薈”公益書館中陳列的卭陶工藝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還在書館中發現了擺放整齊、製作精美的陶瓷工藝品。詳細詢問下,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得知,這是由當地藝術家製作而成的卭(qiong)陶作品。據李佳介紹,文創收入是“3+2讀書薈”運營的重要支撐點之一。“3+2讀書薈”成立了獨立的法人公司——成都三加二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利用“3+2讀書薈”各大公益書館的平臺,向農村市場輸送書畫、陶瓷等藝術品,其盈利除維持公司的運作外,全部用於支援“3+2讀書薈”的各項公益文化活動。李佳對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説,下一步,“3+2讀書薈”將探索鄉村農産品進城的路徑。如能實現,文創産業的收入將會達到整個項目資金來源的三分之一,真正成為“3+2讀書薈”推廣公益閱讀的重要支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