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斷超越的工人發明家

  • 發佈時間:2015-01-21 04:53:0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李超,1970年9月出生,現任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作業長。他是鞍鋼首位工人發明家、遼寧省第一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一線工人,他主導完成的“冷軋機乳液分區自動吹掃裝置的研發和應用”項目,創造了冷軋機乳液吹掃的“鞍鋼模式”,使鞍鋼冷軋汽車板表面品質從滿足國Ⅲ標準一躍達到世界最高的歐Ⅴ標準,使汽車板銷量成倍增長,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小個子、小平頭、圓臉龐,炯炯的目光,淺灰色的工裝,年齡已過不惑,卻顯得格外年輕、有朝氣。記者在遼寧鞍鋼見到李超時,他正在車間按計劃巡檢設備。車間全長500多米,寬140多米,即便停産,水泥墻圍砌的設備作業區溫度也有40攝氏度。噪音、高溫……身處這樣的環境,從不起眼的小工,到國家級科技大會上萬眾矚目的奪冠者,再到中宣部“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獲得者,這中間的道路,李超跋涉了26年。

  1.“只要有一股子韌勁,總會有辦法”

  1970年9月,李超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是鞍鋼品質監督處方法研究所的一名技術工人。在父親的影響下,李超從小就表現出較強的思考和動手能力。小學時就自己動手製作了能夠收到幾個波段的四管機,初中時,用簡單的電器元件和廢舊物品製作了“自動黑板擦”,獲得學校小發明獎。

  1989年,李超進入鞍鋼冷軋廠成為一名維修鉗工。由於個子小,又長了一張娃娃臉,班長起初並不注意他,甚至沒給他派師傅,李超憋上一股勁兒,沒有師傅,他就把班裏的“活長”們都當作師傅;沒人主動教,他就主動去問,主動去學。就這樣,他跟全班的“活長”們學會了“五花八門”的實用技術。

  一次,在“新增翻鋼機運輸鏈”工程中,李超運用所學知識,把“活長”們都看不懂的十幾張蓋板圖樣畫在一張總裝配圖上,獲得了大家的肯定,班長當即授權他這個小工當現場“總指揮”。於是,李超帶領大家將十幾塊蓋板全部嚴絲合縫地安裝到了設備上。

  工作之初的8年裏,李超利用工餘時間補習了高中課程,自學了冶金機械專業成人大學本科。連談戀愛期間也沒有缺過課。妻子劉莉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説:“下班應該是約會時間,他就是沒有時間,好長時間不來找我,也沒個信,我跟家裏説,要是再有一個禮拜不來,咱就不處了,後來他來了,告訴我説,最近忙,準備考試。”鞍鋼股份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黨支部書記陳曉峰説:“整整8年沒有休息日,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業餘時間,持之以恒堅持學習,我們都十分佩服。”

  李超則説,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一股子韌勁,總會有辦法,而學習無疑是提高解決設備問題能力的重要保證。

  2.“凡是有利於企業的事,我必須去做”

  雖然眼下鋼鐵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李超所在的鞍鋼冷軋廠汽車板材生産線卻很忙碌,連續兩年奪得鞍鋼盈利冠軍。

  將厚厚的板材加工成不到1毫米厚的高強度板材,技術難題很多,乳液殘留即是一例。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廠長蔡恒君告訴記者:“當時乳液殘留是制約汽車板生産的主要障礙,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和手段,但收效甚微。雖然知道前路困難重重,但敢啃硬骨頭的李超主動請纓負責乳液殘留清掃的技術攻關。”當時,有工友好心勸他,這個東西不是那麼好改的,要是弄不好,還沒有原來的效果好,那就更麻煩了。李超不為所動,他説,“凡是有利於企業的事,我必須去做”。

  之後的900多個日日夜夜,李超鑽進沾滿油污的軋機下查看和測量,每遇乳液殘留時,他就鑽到狹窄的、滿是油污的軋機機架內查看,編寫缺陷記錄,測試風動軌跡。他查閱了海量技術資料,對國內外各大企業乳液吹掃技術進行系統對比研究;把可能造成乳液甩帶的因素分成八大類,逐項分析。李超和工友們還製作了一個模型,反覆進行模擬試驗,取得進展後,又在現場進行試驗。最終在設計理念上取得了突破,研發了5項支撐技術:七分區立體吹掃技術、乳液收集導引技術、紊流控制及低噪節能技術、乳液吸附技術、自動分段吹掃控制技術。

  2006年12月,乳液清掃的“鞍鋼模式”在2號線聯合機組正式投入使用,鋼板表面品質提高了兩個等級,由國Ⅲ標準提高到先進的歐Ⅴ標準,年耗電量節約36%,結束了鞍鋼帶鋼表面乳液殘留的歷史,破解了鋼鐵行業冷軋工藝的一道難題。

  該技術已在鞍鋼3條冷軋生産線成功應用。蔡恒君自豪地説:“這個殘留百分之百消除了,我們也進入了國內汽車板生産的第一陣營。”由於品質穩定可靠,包括寶馬、大眾在內的52家企業選用了鞍鋼汽車板。李超告訴記者:“只有一遍遍地摸索和嘗試,包括模擬試驗,理論上的驗算,才能夠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這項“鞍鋼模式”的乳液吹掃技術在給企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于2012年獲得了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超也于去年5月獲得中國發明家協會授予的當代發明家榮譽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王國棟教授感嘆,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首創、國際上領先。由工人發明,了不得!

  同樣的成功,李超又複製在另外一次對進口“洋設備”的改進上。2004年,2號線新建清洗機組,從日本新日鐵公司引進了成套的設備和工藝。安裝調試結束後,機組運作非常穩定,但擔負清洗生産過程中産生鹼液氣體責任的環保設備——霧滴分離器卻出現了問題。機組投産運作後,不斷有雪花狀的東西從30多米的煙囪中飄過來,從遠處看像下雪一樣,霧滴分離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日方專家確認是設備問題,進行了賠償,但問題沒有解決,環境污染還在繼續。李超多次爬到40多米高的廠房上觀察煙塵的排放,研究比對類似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基礎構造,鑽到分離器裏面一看就是幾十分鐘,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並進行了針對性改進。此後,這臺設備一直運轉良好,煙囪也不再冒“雪花”了。半年後,日方參與施工的幾名技術專家對清洗機組項目進行效果跟蹤調查時,看到煙囪沒有“雪花”飛出非常驚奇,以為是更換了設備。見到還是那套日産設備在工作時,就問他是如何解決的。李超説:“這是我們的技術,你們如果想知道,就和我們公司談商務合同。”

  3.“只有幹不完的,沒有幹不了的”

  讓李超記憶深刻的是,婚假剛休了一半,就被車間主任周敬忠叫了回來。當時鞍鋼只有一條早年引自奧地利的冷軋生産線,那段時間,這條線的活套段事故頻發,平均兩天一起,每次事故要處理6至8個小時,點檢人員、維修人員都苦不堪言。

  當時大家編了一段順口溜自嘲:“小車掉道,鋼繩緩套,擺門撞壞,人員全到。”李超決心改變這種跟在事故屁股後面跑的狀態,對活套設備進行改造。白天,李超在現場觀察、測繪、查數據;晚上回家,就伏在案頭,查資料,畫草圖。李超的愛人幫他讀數據,校驗尺寸,兩口子一畫就是半夜。

  半個月後,李超完成了包括裝配圖、部件圖、零件圖共30多張設計製圖,冷軋廠領導當場拍板,決定年修期間進行改造。

  改造期間,他和施工人員一同在現場安裝,從頭盯到尾,一個螺絲釘都不放過。驗收時,軌道出現了3毫米左右的偏差,施工隊隊長來找他求情,讓他高抬貴手。李超説,“我知道大家的辛苦,我和你們一樣也想快點結束,但精度不夠,投入生産後難以保證設備穩定”。就這樣,他和施工人員又在現場連續奮戰了四天三夜。試車時,疲憊不堪的李超卻在調度室裏睡著了,沒有親眼見證自己努力的成果。

  從那時起,整個活套段的設備事故只出過半個小時,原來制約生産的大難題,成為帶動生産的助推劑。冷軋廠不僅用一條線完成兩條線的産量,還遠遠超産,全年幹出了100萬噸。

  設備不再“鬧脾氣”,軋出了穩定合格的産品。李超像個孩子一樣開心。他對記者深有感觸地説:“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只有幹不完的,沒有幹不了的。”

  如今,李超創立的點檢新模式,已經在鞍鋼集團推廣,這給李超的職業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斷在想、不斷在做、不斷在創新,是李超的工作常態。打開李超的創新發明目錄我們看到:他先後解決生産難題200多項,其中60項成果獲冷軋廠和鞍鋼以上獎勵;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專有技術4項,國際發明金獎1項;獲集團公司創新獎28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8項,創造經濟效益近1.3億元。

  人如其名,李超一直在不斷地超越:超越大大小小技術壁壘,超越一個接一個高度,超越自己的創新紀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