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也説“專車”:黑並高調著

  • 發佈時間:2015-01-19 08:31:37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滴滴專車、一號專車、易到用車是否等於黑車的爭議持續發酵。對此,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打車軟體提供的“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各類“專車”運營公司應當遵循運輸市場規則,承擔應盡責任,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經營,讓使用“專車”服務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

  “專車”是否合法性不足

  “專車”是不是黑車?在叫停滴滴專車的城市中,除了濟南明確提出滴滴專車不具備運營資質,屬於黑車之外,其餘城市禁止的都是利用打車軟體攬活兒的私家車。此前上海查扣的12輛“專車”,也是沒有經過“專車”平臺認證的私家車。隨後,北京也認定私家車通過打車軟體拉活兒屬於非法運營。

  那麼,如果不是私家車,而是打車軟體平臺上的正規“專車”,其運營是否合法?上海市人大代表、普世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向農認為,滴滴專車的運營模式存在合法性不足問題。

  但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朱平豆則認為:“‘專車’和黑車完全是兩回事,黑車資訊不透明,沒有組織,無法監管,而我們的汽車、司機、乘客資訊全部是透明的。”滴滴專車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産品。

  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鄭傳鍇律師認為,滴滴專車所提供的服務本質上是車輛運營服務,車輛需要得到專門行政許可,這種模式不能簡單定義為租車服務,因為一旦車輛在路上為不特定乘客提供運營服務,就和計程車沒有區別了;並且駕駛員也要具備營運資質。

  “專車”發展面臨法律障礙

  在政策不明朗、法規有所缺位,但又有大量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採取什麼方式能避免風險?

  在打車軟體公司看來,他們與租賃公司和勞務公司分別簽約,避免了法律風險。

  但李向農認為,“專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打車軟體公司的經營範圍是什麼?”既跟汽車租賃公司簽合同,又跟勞務公司簽合同,這麼做,有沒有超出經營範圍?

  根據北京市企業信用資訊網的資訊顯示,滴滴專車所屬的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主要是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以及基礎軟體服務、應用軟體服務等。

  李向農認為,從事車輛租賃管理服務,要求不配駕駛員,也不能裝計價器和頂燈。經營者從事車輛租賃服務,應當與用戶簽訂租賃合同。但目前“專車”的模式,不是用戶與租賃公司簽訂協議,而是打車軟體作為一個第三方平臺與租賃公司簽訂協議。這將會産生許多問題。

  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約租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司機必須取得從業資格證,允許其從事客運服務;二是車輛必須取得運輸許可證,允許其從事營運活動。“從最新的規定來看,‘專車’不符合規定,因為‘專車’不滿足約租車條件。”李向農説。

  倒逼計程車行業減少份子錢

  “利益集團會阻止新生事物的出現,計程車公司是最重要的,此外就是擁有牌照的人,很多個體司機當年拿到私人運營牌照,光份子錢就能收很多, 這些人不會支援我們。”朱平豆説。

  有打車軟體公司提出,“專車”是以高檔車、高檔人群、高品質服務和高價格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是計程車的一個補充。但對這樣的説法,計程車司機並不認同。許多計程車司機表示,“專車”進入運營市場成本很低,不需要像計程車一樣有牌照管制,也就不需要繳納份子錢,而計程車司機為了獲得牌照投入了很高的成本。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認為,現階段“專車”業務對計程車行業有一定衝擊。“專車”業務與計程車業務的重合部分較多,雖然“專車”業務的初衷是為了滿足乘客的個性化需求,但事實上搶佔了計程車較多的市場份額。

  截至目前,滴滴專車、1號專車進駐濟南市場只有4個多月,卻對濟南市計程車行業市場造成了衝擊。2014年12月的濟南市計程車營運數據顯示,每輛計程車每天的營業額(票額)比2013年12月同期下降了33元,平均每月少掙1000元,客運量也呈現減少趨勢,從2013年同期每天平均拉客 31人降至24人。

  對此,朱平豆認為,“專車”對計程車司機並不一定是挑戰,因為有司機可能選擇“專車”!這樣一來,份子錢也會隨之減少。在他看來,“專車”或可成為撬動傳統計程車管理體制的杠桿,倒逼傳統計程車行業改革。

  (本報綜合)

  他山之石 專車鼻祖Uber

  專車服務在國內身處監管風暴中,讓人忍不住聯想到其鼻祖Uber。這家位於矽谷的創新公司,以網際網路模式,重新定義了“打車服務”這個古老的服務行業,獲得了用戶及資本的青睞。

  2008年,巴黎的LeWeb網際網路峰會結束後,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因打不到車在巴黎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到了2009年,“一個按鈕,車即來到”的創意問世,這種服務能“讓乘坐者顯得特別高端”。

  2010年5月,兩位創始人在洛杉磯成立了Uber公司。

  此後,“Uber Car”開始小範圍私人邀請,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迅速躥紅。現在,Uber已是矽谷炙手可熱、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

  2014年2月,Uber進入中國,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運營。但在擴張過程中,Uber同樣遭遇到法律障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