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盈利模式嚴重依賴“短利差”壽險公司盈利困境待解

  • 發佈時間:2015-01-15 09:20:52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盈利模式嚴重依賴“短利差” 壽險公司盈利困境待解

  沾光資本市場回暖,不少保險公司2014年的成績單有望扭虧為盈、甚至不乏“暴利”。然而,表面風光的背後,卻難掩目前壽險公司已深陷“靠天吃飯”的盈利困境——過度依賴於利差、甚至短利差的模式亟待突破。

  2014年以來,頻頻在二級市場舉牌,安邦、生命、華夏等一眾壽險公司賺足眼球的同時,也在資本市場反轉的大環境下,收益頗豐。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一批依賴“資産管理型”盈利模式的中小保險公司,2014年普遍大豐收。

  所謂的“資産管理型”盈利模式,淺白地來説,就是躺著吃利差。壽險公司原本的利潤來源有三要素——費差、死差、利差,即傳統三差盈利模式,但現如今放眼整個壽險行業,壽險公司盈利已普遍依賴於利差。

  這種單純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在大多數保險專家眼中,是不符合壽險經營規律的。之所以2014年大多數中小保險公司可以實現盈利,是因為資本市場表現大超預期,且非標資産規模爆髮式放量。一位保險業人士直言,“這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不具備穩定性和持續性。”

  不僅如此,這種過度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會日漸爆發出後遺症——加速消耗公司資本金。經採訪調查後不難發現,依賴利差的壽險公司,往往會採取銷售有最低收益保證或高預期收益的産品模式。由於存在最低保證,對壽險公司償付能力要求較高,資本佔用較大。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壽險公司過度依賴利差,一方面與股東訴求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是大環境所逼。隨著保險産品定價越來越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保險公司想要在死差、費差上賺取收益,變得越來越難。

  這些沉浸于“吃利差”的壽險公司,並非不清楚:一旦出現較為極端的投資環境或資本市場大幅持續低迷時,他們的利差益就可能出現大幅波動,甚至是利差損。“我們也在思考,如何破解這個困境。”大起大落的資本市場,讓這些中小壽險公司管理層心有餘悸。

  實際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增加利潤來源。有業內人士私下告訴記者,在一家國際知名金融諮詢公司近日的一場“壽險業戰略轉型與升級”內部座談會上,國內大批保險公司管理層前來求教:如何才能使盈利模式更穩定、更持久。

  這些諮詢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借鑒相關國際經驗,未來以平臺型的“財富管理費”盈利模式是較可行的發展路徑。但由於目前國內資本市場可供投資的資産種類選擇受限,市場透明度有待提高,因此無法轉變為完全由管理費驅動的盈利模式。“中短期內,利差收益可能仍在壽險公司利潤中佔主導,但管理費模式對利潤的貢獻需逐漸提高。”

  僅從目前來看,國內保險市場很少有公司將管理費這一盈利模式做起來。記者同國際保險業人士交流下來發現,隨著投連險、變額年金等新型保險産品的興起,一些國際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逐步向管理費轉變。這些保險産品一般沒有保證收益,投資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保險公司從中主要賺取管理費,因而對保險公司資本金、償付能力的要求較低。

  這類産品主要用於滿足中高端客戶在養老、理財上的需求,于客戶而言,這是典型的“高風險、高回報”産品。正因如此,雖然保險公司不用承擔投資風險,但客戶對此有高收益的訴求,這對保險公司投資及管理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

  當然,盈利模式的轉換並非一蹴而就,美國、英國等海外壽險市場的産品盈利模式也正從傳統的三差模式向三差與管理費的混合模式轉變。事實上,這種轉換的過程,也是保險業從單純的産品供應商思路向渠道服務思路的重大轉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涉足新興的管理費模式外,眼下保險公司也可以通過增加長利差和保障成分的方式,來暫緩困境。因為,保險産品的期限越長,由於複利效應帶來的投資收益越多,客戶對投資收益率的要求就會越低;而保險産品的保障成分越高,利潤來源中死差益貢獻的部分就越大。(黃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