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傳統壽險市場急速擴張近5倍 爆髮式增長的喜與憂

  • 發佈時間:2014-09-03 09: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保監會於今年初的一紙通告,為高現金價值産品的銷售戴上緊箍咒,險企紛紛轉型主推傳統型壽險。近日,五大上市險企發佈的中報顯示,上半年傳統型業務急速增長,然而這難掩增長背後的隱憂。

  喜:市場急速擴張近5倍

  隨著壽險費率市場化開閘,各類理財型保險蜂擁而出,而今年初監管層要求規範容易引發退保、集中兌付的高現金價值保險産品銷售,保險公司在主推分紅險的同時,加大對傳統型業務(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的銷售,讓逐漸萎縮的這一市場出現爆髮式增長。

  國壽、人保、平安、太保、新華五大上市險企近日發佈的業績中報顯示,傳統型壽險業務急速發展成為一大亮點。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除中國人壽並未披露具體險種保費外,其餘四家公司傳統型壽險收入達到954.29億元,去年同期該項保費收入僅為170.77億元,同比驟增近5倍。

  具體來看,新華保險旗下的傳統型壽險保費增幅最為劇烈,保費由去年同期的5.27億元同比增長39.49倍至213.36億元,轉型之快令人咋舌;而增幅同樣上兩位數的還有人保集團旗下的人保壽險,同比增幅為15.53倍至468.25億元;平安人壽的這一業務收入為130.6億元,同比增長145.9%;太保壽險為142.08億元,同比增長69%。儘管國壽中報沒有公佈同類數據,不過國壽董事長楊明生日前也表示,公司的傳統型壽險業務也在持續增長。

  “傳統型保費爆髮式的增長與去年監管層推進的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不無關係。”一位保險專家解釋稱,目前傳統保險自主定價放開,各險企都紛紛推新産品來搶佔市場。據了解,保險公司為了追求業務規模,曾經通過理財型産品發行來跑馬圈地,紛紛打出期限短、收益高的幌子來與其他金融理財産品比拼,明顯增加了退保風險和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上市險企的轉型成為目前市場發展的縮影。保監會內部人士透露,從去年8月費改啟動到今年6月,傳統型壽險收入大幅提升,去年8月-12月新單保費同比增長520%,為2000年以來最高增速;今年上半年收入2862.9億元,同比增長498.7%,繼續延續爆髮式增長。與此相比,分紅險均不同程度出現下滑。

  銀行渠道成引擎

  上市險企中報並沒有説明哪個渠道是傳統型壽險保費爆髮式增長的“功臣”。而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各家公司的個險渠道仍以分紅險為主打産品,而銀保渠道卻大翻牌。

  保險同業經營數據顯示,銀行銷售傳統型壽險産品佔比極高。例如,中國人壽上半年在個險渠道銷售傳統型壽險新單僅24億元,而在銀行銷售高達452億元。在上市險企中,傳統型壽險保費增長最快的人保壽險,也主要依託銀行的自然資源實現了暫時的轉型,其銀保渠道傳統型壽險保費達到344億元,與個險渠道的47億元新單保費相比,達到7.3倍。

  此外,太平洋壽險兩渠道傳統型壽險新單保費收入為1:5,新華保險則為1:7.7。在保險巨頭中,僅有平安人壽傳統型壽險在兩大渠道實現平衡發展,個險渠道與銀保渠道收入均為53億元。

  “險企如此積極在銀保渠道進行産品轉型,與銀保新規出臺不無關係。”平安人壽一位銀保負責人指出,今年4月銀保新規下發,對在銀行等渠道銷售保險産品做出諸多限制,如銷售對象年齡限制、銷售理財型産品流程更嚴格等,而傳統型保險相對更不容易出現銷售問題。

  因此,在轉向銷售傳統型壽險時,分紅險等理財型産品在銀保渠道銷量大幅下滑,曾經的一險獨大被扭轉。新華在銀保渠道銷售的傳統型壽險新單佔渠道保費達到92%,人保壽險也接近90%,國壽、平安、太平洋的這一指標分別為87%、71%、64%。如此大規模銷售傳統型壽險産品,迎合了監管層為理財型保險設限的要求。

  銀保新規規定,對保障類險種保費收入提出20%的比例監管線,也就是説理財型保險銷售將設80%的上限。

  憂:躉繳難掩圈錢意圖

  看似保險業業務結構調整已見成效,銀保銷售也在積極推動傳統型産品的銷售,但是仍難掩追求規模快速增長的真實意圖,這從險企設定的産品繳費方式即可見一斑。

  保險同業經營數據顯示,上半年個險渠道傳統型壽險均有較多的續保收入,這意味著這一渠道期繳産品佔比較大,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保渠道銷售傳統型壽險産品時,躉繳産品佔據絕對優勢。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各家公司數據發現,銀保渠道的傳統型壽險保費幾乎沒有續期保費收入,此前銷售産品均為躉繳型産品,而今年各公司大推費改後新品並沒有轉換繳費方式,主打的依然是躉繳産品。如人保壽險在銀保渠道銷售的傳統型壽險總體保費為345億元,而新單保費就達344億元;國壽這一類産品的總保費為453億元,而新單約為452億元;平安、太平洋、新華的新單佔比情況如出一轍。

  “銀保新規只對銷售傳統型壽險的比例以及保障期限做出規定,如提到保險期間不短于十年等,但並沒有對繳費方式設限。”一位産品開發部負責人解釋稱,因此各家公司會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求來設定繳費方式,尤其上半年各公司都預期銀保新規效應會逐漸顯現,年初都在大力推躉繳型産品來擴大規模,以保障完成全年的目標。

  從上半年各大險企銀保渠道銷售的傳統型壽險“拳頭”産品來看,均為躉繳型産品,如人保鑫利年金保險(B款)、國壽鑫豐新兩全保險(A款)、平安福終身壽險、太保保得盈(A款)兩全保險、新華惠福寶兩全保險,在這些産品中多款為費改後推出的新品,這些産品收入的保費在銀保渠道傳統型壽險中佔比至少達到60%,有的甚至高達90%以上。

  各險企分析市場形勢時指出,上半年多數險企將衝規模成為目標,下半年有可能回歸期繳型、保障更強的産品銷售,而在談到自身的策劃時,多認為躉繳産品與期繳産品並行。

   投資承壓增大

  “加大傳統型壽險産品銷售,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銷售誤導、合同糾紛等,然而目前轉型中,都跟風銷售躉繳型全年保險、年金保險,未免讓公司進入了另一個風險區。”國壽養老險公司運營部總經理助理張紹白指出,這很可能使這一領域的業務增長坐上過山車,很容易出現大起大落。

  據了解,險企銷售期繳型産品,將在未來幾年內每年收入穩定的保費,一旦繳費方式一邊倒,都為躉繳産品這一市場收入如何將成為一個未知數,很有可能滑入負增長,並不利於市場規模。

  國壽在談到下半年的行銷策略時就表示,將在確保完成期繳預算目標的基礎上,爭取五年期及以上首年期繳業務增加,確保明年續期保費不負增長。此類擔憂並非國壽自己,只不過各險企都在為眼前的業績努力,很少顧及未來的發展。

  “躉繳産品很容易上規模,而目前産品形態單一,明顯對中小險企發展不利。”一位中小險企負責人指出,産品銷售量大小,除了産品本身責任和收益相關外,還會受到險企品牌形象、實力等影響,此前主推理財型保險各小險企主要以預定收益率來吸引更多投保人,目前發力傳統型壽險只能設定更多的保險責任,或長期返還生存金更多一些,這對公司的資金運作能力提出了較大考驗。

  事實上,目前躉繳型壽險産品,突然收入鉅額的保費,這將使每一家險企的投資壓力都會陡增。“突然收上很多錢,對於主導長期投資的保險公司而言,如何投資將成為難題。”一位險資投資人士表示,這不利於長線配置資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